中國史學科是海內外史學研究重鎮。近年來,除繼續保持在秦漢、唐宋、清史、民國史等斷代史方向的優勢外,致力于探索中國史自主知識體系,大力發展新興前沿與交叉方向,打造一流期刊方陣,產出精品力作。
一、為國修清史,探索中國史自主知識體系
自1972年正式成立“清史研究小組”以來,以戴逸先生為首的人大清史團隊始終牢記周恩來、董必武等老一輩革命家的殷切囑托,將纂修《清史》作為首要任務。2002年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在原文化部、國家清史纂修領導小組的正確領導下,戴逸先生領銜的團隊和全國同行一起,始終奮戰在新中國最大的文化工程——國家清史纂修工程第一線。至2018年10月,新修《清史》103卷105冊3200余萬字完成全部印制稿,正式提請中央驗收。新修《清史》是新時代立足于斷代史、整體探索中國特色歷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重要嘗試。《戴逸文集》12種14冊見證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史學研究特別是清史學科發展軌跡,也反映了清史纂修的歷程。
▲ 2022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時翻閱清史著作
▲ 《清史》送審稿103卷105冊
▲ 《戴逸文集》12種14冊
二、形成人大特色期刊品牌,打造一流精品力作
《清史研究》《新史學》《唐宋歷史評論》三種刊物進入CSSCI來源目錄,位居國內高校史學機構第一。《民國史研究》《生態史研究》《西域歷史語言研究集刊》《蒙古學研究叢刊》《北方民族考古》等構成全方位服務學界的集刊方陣。《清史研究國際通訊》涵蓋六種語言,已成為國際范圍內信息最豐富的清史研究信息平臺。
2016年以來,中國史學科產出多部有影響力的作品,如《李文海文集》(8卷本)、《凌力文集》(10卷本,凌力系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王子今主編《秦直道叢書》(8卷本)、《百年清史研究史》(已出7卷)、黃興濤著《重塑中華:近代中國“中華民族”觀念研究》、烏云畢力格等編著《蒙古游牧圖——日本天理圖書館所藏手繪蒙古游牧圖及研究》等。本學科獲得第八屆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4項;第十四屆至第十六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6項,其中一等獎4項,二等獎2項;第五屆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5項,全國最多。2016年以來,中國史學科教師在《歷史研究》發表文章21篇,同期國內高校第一。
三、著眼“新文科”,倡導“新史學”,培育前沿與交叉方向
近二十余年來,人大中國史學科是國內推動“新史學”發展的重要力量。2016年以來,學科生態史、西域歷史語言、數字史學、歷史政治學、公共史學、醫療史等新興前沿與交叉方向蓬勃發展。生態史研究中心已成為海內外生態環境史研究的重鎮;西域歷史語言研究團隊在藏文、滿文、蒙文、西夏文、粟特文等歷史語言的研究上具有重要國際影響,西域文書整理與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創辦數字清史實驗室,打造海內外一流清史數據建設高地;新成立中華文史跨學科研究平臺。與國際關系學院合辦的歷史與政治實驗班,與經濟學院、社會與人口學院合辦的經濟社會歷史科學實驗班均為國內人才培養創舉。中國史與考古學交叉探索中華文明起源,陳勝前撰寫的《史前中國的文化基因》一文得到中央主要領導的重視和批示,對推動新時期考古學發展起到較大作用,2022年中國國內十大考古新聞,人大兩項目入選。
▲ 2019年生態史研究中心“歷史、人文視野下的自然與健康”國際學術研討會
▲ 西域文書研究團隊代表性成果
▲ 陳勝前《史前中國的文化基因》一文獲批示
▲ 數字清史實驗室(清史數據共享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