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延安十三年與中國式現代化”高端論壇暨延安十三年與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成立大會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強調,延安十三年與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要站在服務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以延安十三年與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知識點為基礎,以理論、實踐、時代的發展邏輯為依據,為新時代新征程中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歷史的經驗和現實的啟示。一是用延安精神指引政治方向,系統開展弘揚延安精神的研究闡釋;二是用延安精神照亮辦學新路,積極服務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三是用延安精神助推中國式現代化,努力打造專精特新的高端智庫。我們要從延安精神中汲取精神力量和行動能力,把研究院建設成為領悟延安精神的先行地、弘揚延安精神的策源地、踐行延安精神的新高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人大力量。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學術和編審委員會主任王均偉表示,黨中央在延安的光輝歷程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本次論壇就是繼續精讀延安十三年這部大書,對于總結歷史經驗、真正把黨在延安時期積累的看家本領學到手、走好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具有重要意義。
中共延安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楊宏蘭表示,實現現代化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始終不渝的夢想。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一系列經驗示范,為創造實現現代化的根本社會條件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推進現代化建設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延安將全力支持研究工作,在史料整理等方面提供良好的服務保障,按照黨的創新理論、對標黨中央的要求,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和延安精神,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共同把延安時期黨的故事講好,為持續深化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貢獻力量。
延安大學校長高子偉表示,作為黨辦高等教育源頭的中國人民大學、延安大學,作為“落腳點”“出發點”和“試驗區”的延安,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對延安十三年奮斗歷程與中國式現代化歷史基因進行深入研究、闡釋、宣傳,以更好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弘揚延安精神、建功新時代。我們將以研究院的成立為新起點、新契機,深入推進延安十三年與中國式現代化研究,著力加強協同攻關,產出具有標志性的、在全國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并與中國人民大學、延安市政府一道把研究院辦得更有特色、更有水平,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王軼主持開幕式。他表示,延安十三年是中國共產黨探索、推進、拓展中國式現代化歷程中的重要歷史階段。在1935年黨中央在延安經略天下至2035年國家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百年交匯、在1949年從延安走向新中國至2049年完成國家現代化、實現民族復興的第二個百年交匯的坐標系的大歷史背景下,系統研究延安十三年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制度實踐的偉大變革、重大創新與歷史性成就,揭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源頭探索,揭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基因與精神圖譜,為新時代新征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歷史經驗和啟示,意義重大。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副書記齊鵬飛主持揭牌儀式。他表示,中國人民大學和延安大學同根同源,都是從延安窯洞里走出來的具有鮮明紅色基因的紅色高等學校。經過前期和延安方面溝通,中國人民大學同延安大學共同建設延安十三年與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設北京院區和延安院區。希望研究院能夠辦出水平、辦出特色、辦出影響,這也是我們共同努力的方向。隨后,他宣讀了《關于成立中國人民大學延安十三年與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的決定》。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林尚立表示,延安十三年與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之間具有高度的歷史契合性。延安十三年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歷史前提,奠定了政治基礎,提供了現代化的核心要素,建立了穩定的新的結構,造就了社會革命議程,構建了現代領導力量和領導體系,打造了現代發展的主體力量。總而言之,延安十三年對于中國現代化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希望延安十三年成為新的顯學,成為世界之學,成為創造人類新的自主知識體系的策源地。
隨后,9位專家圍繞“延安十三年與中國式現代化”作主旨發言。下午,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山東大學、延安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圍繞“延安十三年與中國共產黨之治”“延安十三年與中國之治”“延安十三年與中國之理”“延安十三年與中國之學”四項議題進行分組研討,就延安十三年與中國式現代化研究暢所欲言、分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