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已成為經濟工作的一項重大任務,引發了全國學術界對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深入學習和持續熱議。為此,記者采訪了南開大學副校長盛斌、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鄭新業、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創新政策與評估研究室主任彭緒庶、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劉志彪。
《中國社會科學報》: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必須牢記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并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如何理解這一重要論述的精神實質?
盛斌: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核心是從要素與資源驅動轉向全要素生產率驅動,創新是關鍵,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新質生產力的本質與特點就是創新,包括技術的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管理與商業模式創新等。
彭緒庶:高質量發展需要全新的生產力理論指導。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與高質量發展具有內在一致性。新質生產力反映了生產力代際革命和生產力躍遷,是技術創新帶來的新型生產力。它不僅表現為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新就業和新組織等,還表現為對土地、勞動和資本等要素的創新性配置,能顯著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和競爭力。只有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才能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技術和物質支撐。
鄭新業:新質生產力以高技術含量和創新驅動的特性,鮮明契合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它不僅能促進經濟總量的增長,還在促進公平分配、減少污染等方面展現出獨特優勢。
《中國社會科學報》: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在您看來,如何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同時兼顧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彭緒庶:發展新質生產力與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是一體兩翼,相互需要,互為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內容,不僅是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增強經濟發展韌性的重要依靠,還是釋放新質生產力應用場景的重要路徑。因此,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推動具有通用目的技術特征的數智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傳統產業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數智技術,加速從產品研發、生產制造到管理和市場營銷的產業全鏈條、生產全過程、管理全方位數智化改造,創新傳統產業生產、營銷和組織方式。同時,加快傳統產業清潔能源利用和先進技術升級改造,促進傳統產業綠色化、低碳化和高端化發展,推動傳統產業實現“化蛹成蝶”的“蛻變”,釋放新質生產力的長尾效應。
劉志彪:傳統產業往往是歷史悠久、技術相對傳統,但在國民經濟中起支柱作用的“現金牛”產業。因此,利用現代工業化思維和智能新技術做好對它的改造和升級,不僅可以迅速提升國民經濟系統自身的整體效率,而且可以增加對新技術和新產業的內生性市場需求,并為超前性、戰略性部署的未來產業發展提供巨大的資源支持。基于此,發展新質生產力,應先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用新技術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和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取得一定效果后再把更多的盈余資源戰略性地部署到未來產業。
目前,我國制造業中傳統產業占比很高,傳統產業不是落后產業的代名詞,關鍵在于技術改造。運用現代工業化思維和智能新技術加快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邁進,向技術工藝高峰攀登,是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可回避的主要任務之一。
《中國社會科學報》:習近平總書記為各地發展新質生產力這項大工程指明了“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具體方法論。如何理解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強調因地制宜?
劉志彪:界定新質生產力的新產業范圍,如果使用行政手段推進,可能導致相關行業的過度投資和產能過剩。此外,有可能出現地方不顧客觀條件約束,以明補和暗補方式競爭新質生產力項目的傾向,加劇地區非均衡發展,制約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盛斌:發展新質生產力要依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的發展,從而形成各自的比較優勢、競爭優勢與分工特色。例如,生產制造基礎強的地區注重發展全面自動化、智能化,打造全球制造業中的“燈塔工廠”。
彭緒庶:“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堅持因地制宜,鮮明地體現了實事求是這一黨的基本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成功的重要經驗之一。
《中國社會科學報》:面向未來,我們應如何把握要點,發展新質生產力?
鄭新業:為了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和經濟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需要全面考慮貨幣政策、財政支出、稅收、環保政策、土地政策等全球性的政策因素。同時,這也是在全球產業競爭中搶占先機的重要策略。新的戰略布局將為全球消費者和企業資本帶來更為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同時為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問題和實現共同富裕提供重要途徑。
彭緒庶:新質生產力形成的重點,是要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加速推動先進技術產業化,布局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經濟大省有條件扮演“先行者”角色,有責任發揮“試驗田”作用,也更有可能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新質生產力發展模式。同時,發揮經濟大省作為區域新質生產力高地和新質生產力增長極的“頭雁作用”,有利于形成新質生產力作為先進生產力的“溢出效應”,帶動全國新質生產力發展。
盛斌: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一個跨越式的系統性實踐進程,要將新質生產力要素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形成現代產業體系。國家要發揮戰略引領作用,保證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企業要樹立高質量發展理念,依靠發展新質生產力激發企業動能。大型國有企業與龍頭企業更需先行先試,率先垂范。
(原文刊載于《中國社會科學報》2024年3月15日第A01版)
原文鏈接:[中國社會科學報]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