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2025年5%左右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并對重大宏觀政策作出安排部署。5%左右的經濟增速背后有何邏輯?宏觀政策如何發力穩增長?怎樣強化政策統籌,繼續鞏固經濟回升向好態勢?針對上述問題,本報記者采訪了多位專家學者。
經濟增長目標維持合理增速
“5%左右這一增長目標的設定,反映了我國在當前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下,對經濟形勢的判斷和對未來發展的規劃,體現了政府在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之間的綜合考量。”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宏觀研究部主任、研究員蔡彤娟表示。
蔡彤娟分析,首先,這一目標體現了政府對經濟增長的謹慎樂觀態度。面對全球經濟增長放緩、貿易摩擦加劇等外部挑戰,5%左右的增長目標既考慮了現實壓力,也傳遞了積極信號,旨在提振市場信心,穩定預期。其次,這一目標與中國長期發展戰略相銜接。根據中國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未來15年年均GDP增速需保持在4.8%以上。2025年設定5%左右的增長目標有助于確保“十四五”期間經濟增速維持在合理區間,為實現長期目標奠定基礎。最后,這一目標也反映了政府對經濟結構調整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視。中國經濟正向高質量發展轉型,設定5%左右的增長目標有利于推動經濟結構優化,促進創新驅動,提升發展質量。
“宏觀政策的支持、內需潛力的釋放以及創新驅動的引領,都是今年實現5%左右的增長目標的利好因素。”蔡彤娟說。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蘇劍告訴記者,將GDP增長目標定為5%左右,既避免盲目追求“量”的擴張,又為“質”的突破提供了空間。一方面,5%左右的經濟增速是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化解重點領域風險的基礎支撐;另一方面,當前我國具備相當水平的經濟增長潛力,在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帶動下,實現5%左右的增長目標有保障。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劉英認為,無論是基于中國超大規模和最具潛力的市場需求,還是第一大貿易伙伴的穩固大盤,5%左右的GDP增速的實現都是可期的。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首要任務是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內需。劉英表示,要把內需消費短板迅速拉長,將內需發展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穩定錨。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不僅要增加供給的數量而且要提升供給的質量,推動消費提質升級。除了商品消費外,還要提升健康、養老等服務消費供給,創新和豐富消費場景,加快數字、綠色、智能等新型消費發展,拓展文化、旅游、體育等消費潛力。
“不僅如此,為實現今年經濟增長5%左右的目標,我國還要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的路徑,各地各部門需要堅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劉英建議,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形成全國各地提升新質生產力的澎湃動力。包括但不限于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累積新動能、新動力。特別要培育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深入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強化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特別是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發展。深化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試點,加快發展服務型制造。
宏觀政策發力穩增長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統籌安排收入、債券等各類財政資金,確保財政政策持續用力、更加給力。
蔡彤娟認為,2025年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不只是穩增長,而是強化財政支撐,精準發力,以確保資金真正流向關鍵領域,帶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2025年貨幣政策定調適度寬松,在物價水平偏低的背景下,預計將會繼續實施有力度的降準降息。其中,政策性降息幅度有可能達到0.5個百分點,顯著高于2024年0.3個百分點的降幅。包括支農支小再貸款、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保障性住房再貸款等在內的各類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利率也會適時下調,規模也會進一步加大。
“2025年,降息比降準更為迫切和必要。”蘇劍認為,降息可以直接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降準能夠擴大貨幣供給量。但當前社會并不缺乏貨幣供給量,重點是要讓資金有效流入實體經濟,真正發揮效用。
蔡彤娟認為,今年的貨幣政策工具箱工具較多:一是基本的降準降息操作,全年可根據經濟形勢擇機降準2至3次。二是利用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支持資本市場,以增強市場信心,維護資本市場穩定。三是創新貨幣政策工具。如推出買斷式逆回購操作、國債買賣等新工具,豐富央行流動性管理手段,提高政策靈活性。
確保政策同向發力形成合力
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打好政策“組合拳”,加強財政、貨幣、就業、產業、區域、貿易、環保、監管等政策協同以及與改革開放舉措的協調配合,增強政策合力。
王青表示,這意味著今年各部門在出臺政策措施過程中,除了要進一步強化協調配合、協同發力外,還會全面評估政策措施可能帶來的影響,慎重出臺有可能產生需求收縮效應的政策,多安排有助于需求擴張的政策。
蘇劍認為,打好政策“組合拳”需以系統性思維統籌多領域政策協同發力。一是宏觀政策協同,加強財政、貨幣、就業、產業等政策的協調聯動,?形成合力激發經濟內生動力。二是聚焦重點領域,圍繞科技創新、現代化產業體系、擴大內需、深化改革等方向精準施策,夯實“穩”的基礎,增強“進”的動能?。三是打通執行環節“腸梗阻”,加入第三方評估,將政策優勢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確保政策紅利可感可及。?
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出,出臺實施政策要能早則早、寧早勿晚,與各種不確定性搶時間,看準了就一次性給足,提高政策實效。“在今年外部經貿環境變數加大,以及國內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還需要持續用力的背景下,各類穩增長、防風險政策出臺時間可能適度靠前,政策力度有可能超出市場預期。”王青說。
為確保政策同向發力、形成合力,減少政策“合成謬誤”,蔡彤娟建議,設立跨部門的政策協調機構,確保各項政策在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充分溝通,避免政策沖突和重復。在制定政策時,應明確各項政策的目標和優先級,確保資源配置的有效性。在政策實施前,進行全面的影響評估,預測政策可能帶來的連鎖反應,提前制定應對措施。建立信息共享平臺,提高政策制定和實施的透明度,提高公眾信任度。
(原文刊載于《中國財經報》2025年3月7日第4版。)
原文鏈接:[中國財經報]對中國經濟前景充滿信心 ——專家學者熱議2025年經濟增長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