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前身是1937年誕生于抗日戰爭烽火中的陜北公學,以及后來的華北聯合大學和北方大學、華北大學。學校始終與黨和國家同呼吸、共命運,始終得到黨中央的親切關懷和高度重視。
陜北公學時期,毛澤東同志非常關心學校辦學工作,先后十次來校發表演講,他曾說:“中國不會亡,因為有陜公。” 根據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議,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第十一次政務會議決定成立中國人民大學。1950年10月3日,劉少奇同志出席學校開學典禮并發表講話,指出中國人民大學“是我們新中國辦的第一所新式大學,是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過的大學,中國將來的許多大學都要學習我們中國人民大學的經驗,按照中國人民大學的樣子來辦”。這是“新中國的完全新式的高等教育的起點”。學校迅速發展成為一所具有重大影響力的以培養馬列主義理論人才和財經、政法干部為主的綜合性大學。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同志指出,學校“主要培養財貿、經濟管理干部和馬列主義理論工作者”。江澤民同志于2002年來校考察指導工作,強調發展繁榮哲學社會科學,鼓勵學校“成為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學”。胡錦濤同志于2008年、2010年視察學校,勉勵學校弘揚光榮傳統,“辦出特色、辦出水平 ”,努力創建“人民滿意、世界一流”大學。
習近平同志曾于2005年、2006年、2009年、2012年、2022年先后五次到學校出席活動、視察工作。進入新時代,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學校建校80周年,充分肯定學校的辦學成績,明確指出中國人民大學在“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獨樹一幟”,并殷切希望學校“圍繞解決好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堅持立德樹人,遵循教育規律,弘揚優良傳統,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努力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2022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專程到學校考察調研并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中國人民大學在抗日烽火中誕生,在黨的關懷下發展壯大,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和鮮明的紅色基因,始終不變的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展現了“黨辦的大學讓黨放心、人民的大學不負人民”的精神品格,他勉勵學校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為黨和人民事業服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