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關鍵字
          生態環境學院“行走美麗中國”實踐團赴武夷山國家公園開展實踐調研
          來源:生態環境學院 時間:2024.08.01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2022年印發的《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明確了中國國家公園體系建設的時間表、路線圖,旨在加快推進國家公園高質量發展、努力建設全世界最大的國家公園體系。為深入學習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探尋在國家公園建設中落實“兩山”理念的現實路徑,2024年7月24日-29日,由生態環境學院院長龐軍帶隊,馬奔、成璐兩位助理教授參與指導,共計18名師生組成“先鋒社會實踐·行走美麗中國”調研團,赴武夷山國家公園進行調研。調研團開展了豐富的實地考察與座談交流,針對國家公園的保護與管理、生態產業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國家公園與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雙碳”目標下的碳計量體系等主題進行了深度探討。

          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福建時強調,“武夷山有著無與倫比的生態人文資源,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最重要的還是保護好。”武夷山國家公園位于閩贛交界武夷山脈北段,涉及福建省、江西省2省,總面積1280平方千米,是中國唯一一個既是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又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的國家公園。經國土部門確權面積為942.02平方公里,涉及武夷山、建陽、邵武、光澤等4個縣(市、區)、包含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九曲溪光倒刺鲃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等不同類型的保護地。它保存著大量完整無損、多種多樣的林帶,是中國亞熱帶森林和中國南部雨林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例證。武夷山還擁有豐富的物種資源,被中外生物學家譽為“鳥的天堂”“蛇的王國”“昆蟲的世界”“世界生物模式標本產地”。武夷山國家公園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占有重要位置,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實踐。

          7月25日上午,調研團來到武夷山國家公園智慧管理中心,探訪國家公園生態保護的“中樞大腦”。該智慧管理平臺包括景區客容、自然資源、巡護執法、防火預警、宣傳教育等若干子系統,綜合運用互聯網、無人機、地理遙感等科學技術,對巡護管理、森林防火、游客保有量、自然環境要素等進行監測預警。這不僅有助于生物科考、應急反應、生態保護等方面的管理效能,還能提升國家公園的游客服務質量、合理調度各區域游客活動人數。在了解了國家公園“天地空”全方位、全天候監測模式之后,師生們深切感受到科技賦能對于國家公園建設的重要意義。

          當日下午,調研團全體師生前往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參與座談。師生們同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黃智敏、辦公室主任周政華、生態保護部工作人員范志偉就“國家公園建設現狀”主題開展座談會,進行深入探討。黃智敏詳細介紹了國家公園正在推進的環境保護和發展措施,如生態補償、特許經營、生態茶園建設和管理以及毛竹產業發展等。這些措施不僅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還為當地居民和企業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經濟發展理念。他強調:“建設國家公園必須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這樣才能反過來推動我們國家公園的自然保護。”這番話使師生們對國家公園的發展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國家公園建設過程中,生態保護和社會經濟發展應當是相互促進的關系,農戶的收入和福祉是武夷山國家公園建設過程中需要重點考慮的關鍵問題。

          7月26日下午,師生調研團來到武夷山國家公園武夷管理站,與楊世榮站長、黃宗偉副站長及工作人員進行座談交流,進一步了解武夷山國家公園內生態茶園、生態修復、自然災害防護等相關工作情況。武夷山國家公園試點以來,創新設立“管理局、管理站”兩級管理體系,調研團此次探訪的武夷管理站轄區面積近54平方公里,涵蓋武夷山風景區,巡護任務十分繁重;為了提高效率,管理站建立了嚴格健全的生態管護體系。此次座談,雙方具體從生態保護、森林防火、網格化管理、應急值守等相關工作進行深入討論,調研團成員受益良多。根據工作人員介紹,武夷山國家公園成立以來,通過各管理站持續的宣傳和“有溫度的執法”,有關發展與保護的沖突逐年減少,群眾對管理站工作的認同度不斷提高。我們相信,在國家公園管理局、各管理站與民眾的共同努力下,武夷山國家公園將繼續用綠色書寫未來的環保藍圖,并為國家公園建設和管理水平的進一步提升提供經驗與借鑒。

          王曉牧(2021級本科生)表示,武夷山國家公園作為當前我國體制機制最完善的國家公園,其管理方式和體制機制設置能夠為其他國家公園提供有益的借鑒。本次調研中,通過走訪武夷山國家公園智慧管理中心、管理局以及武夷管理站等地,我認識到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體制機制是實現國家公園保護的重要基礎,并且需要匯聚自上而下的力量共同完成。只有深入當地進行走訪、觀察與交流,才能真正發現基層保護與發展過程中的問題與障礙,才能切實打通政策施行的“最后一公里”,實現保護和發展的協調共贏。

          廖鉥裕(2023級本科生)表示,徐霞客詩云“武夷盛景甲天下,金饒東南第一窺”,武夷山里,每一塊石頭,每一滴水都仿佛訴說著千年的故事。在這里,山水交織,云霧纏綿,構成了一幅絕美畫卷。在老師們的帶領下,我們走進武夷山,去了解國家公園保護背后的故事。我們參觀了智慧管理系統,這是我第一次線下看到了課本上“創新管理,科技賦能”的實例,在系統的監測下,武夷山的保護更加綜合有效。我們還參加了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局的座談,在傾聽中,更加感悟到當地保護與發展的特殊性和保護者一路走來的艱辛。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凝聚整座城的心血,這是課本上沒有的知識,此次調研教會了我:作為一名環境人,要用腳步丈量土地,要用心感悟現實。

          諾佈昂珠(2023級本科生)表示,通過此次調研,我對國家公園的保護與管理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在深入接觸并了解了武夷山國家公園的智慧管理系統與相關管理機制后,我不僅第一次在書本外看到現代科技結合為環保賦能的現實案例,也見到了其中涉及的人力分配、政策設計等等問題。國家公園的保護與管理,不是政府簡簡單單出臺一個保護條例劃定保護區域就可以解決的,這一特殊區域的設立涉及各領域的知識與合作,牽扯到了各方包括但不限于政府、企業、農戶、游客等等的利益,發展與保護的沖突正是實現合理保護與管理首當其沖的大問題。在這個平衡的問題上,當地堅持習近平總書記“生態保護第一”的觀念,以生態保護為核心,輔以高精尖科技,站好保護紅線。同時適當發展經濟,圍繞當地特色因地制宜地對產業鏈與產業集群進行生態化、綠色化改造,切實提升了人民福祉。盡管發展與保護的沖突仍未徹底解決,但當地管理組織已經在保護的基礎上盡可能滿足了發展需求,在允許條件下予以當地最大的發展空間,并持續收集農戶、企業的訴求,在保護紅線之上合斡旋調整,實現了現今水平上能達到的較優的水平,于現代我國國家公園與自然保護區等等保護區域的建設有建設性、引導性意義。

          周子峻(2023級本科生)表示,在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我們深入體驗了管理局多樣化、全方位的管理檢測體系,應用了諸如下設管理站、構建智慧管理系統等方法。在與管理局負責人員的座談中,我們了解到管理局在實踐建設中遇到的諸多難題,以及應對這些難題的創新手段。管理局人員懇切地告訴我們,一定要遵循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一定要牢記:國家公園建設的根本目的不在于發展旅游,而在于保護生態。從管理局的所作所言中,我深刻體會到,要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實現國家永續發展,絕不是紙上談兵就可以成功的,一定要深入調研,用實踐來檢驗真理。躬身入局,才能助力生態文明建設。

          7月25日上午,調研團在福蓮茶莊園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茶文化”交流。茶莊園內外環境幽雅,伴隨著泉聲淙淙,茶香裊裊,福蓮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何世安細致地為師生講述了茶產業的體制機制及其帶動取得的成就,介紹了國家公園建設對茶產業的影響,列舉了發展過程中的困境與矛盾,并就探索新型多元的茶文化發展路徑這一話題與師生進行討論。2016年,福蓮茶業啟動優質高效生態茶園實驗,創建大豆間作、減肥增效、提升地力的茶樹優質高效生態栽培模式,而后數年間于福蓮燕子窠山場躬耕生態茶園模式,獲評“南平市最美綠色生態茶園”。福蓮始終致力于打造生態健康的武夷茶,打造國家公園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范式,是武夷山國家公園探索“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三茶統籌的縮影。談及為何投身生態茶產業,何世安坦言:“因為太喜歡這方山水。”茶經沸水翻燙而芳香四溢,茶產業經幾代人的傳承、打磨、探索,也將取得更為輝煌卓越的成就。

          7月26日上午,師生調研團赴曹墩村實地考察武夷山國家公園的建設對當地茶產業的發展情況。曹墩村是武夷山地區茶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村村民多以巖茶種植營生,依托“農戶自營,合作共營,政府助營”的“三營”方針進行茶產品銷售,是研究武夷山地區茶產業與國家公園保護問題的典型地區。為深度了解茶農的真實想法與訴求,調研團采用“小組—茶農”的一對一訪談式策略、走訪4家當地的茶葉種植大戶,在茶香閩語中了解當地茶葉產業發展的近況。得益于武夷山國家公園的發展與游客的奔走相告,曹墩村的茶產業發展態勢良好,銷路廣,受眾足。同時,武夷山國家公園的建設也使武夷山的生態環境與資源稟賦進一步優化,尤其是水資源與土地資源的質量進步顯著,進而使武夷巖茶的質量得到提升,曹墩村茶產業的聲譽與銷量也得到提高。雖然國家公園的建設也伴隨著用地約束、農藥使用等問題,但茶農們表示了充分的支持,當前的管理政策是為了保障生態環境不因過度開發而受損,歸根結底有利于茶產業的永續發展。

          茶農訪談結束后,調研團來到位于黃村的茗川世府生態茶農民合作社開展調研。合作社理事長黃正華表示,合作社在黨建引領下以政府引導和金融助力為支撐打造茗川世府品牌,以增進國家公園茶農福祉、推動茶業高質量發展為主要目標,充分利用直營店、加盟店、品牌定制、線上商城、散茶交易、大宗散茶交易平臺等市場優勢,提高茶企茶農競爭力。通過交流提問,師生們了解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核心思想在建設合作社中的體現,以及有堵有疏、不能一刀切、不傷農、不傷民的工作思路在發展合作社中的凸顯。在轉型過程中,合作社具備協商收購模式、自然資源稟賦、專家評定等級等優勢,但也在人才引進、茶葉價格、市場銷售方面存在瓶頸。師生們意識到,發展好生態茶園,不僅僅是經濟、生態的問題,更是文化、制度的問題,是一個必須要多管齊下才能解決的綜合性問題。

          7月27日上午,調研團啟程前往光澤縣武夷山礦泉水廠進行參觀學習。該廠自2014年成立以來,利用烏君山下獨有的低鈉低礦化度偏硅酸型水源,專注于天然礦泉水及其飲料的生產,積極推動技術創新和生態制造理念,在光澤縣開創了一條創新驅動的現代企業發展道路。該廠全力推進生產線自動化,取得了顯著成效,于2023年實現了凈利潤2000萬元、總納稅3000萬元的壯舉。該企業不僅是當地水產業發展的領軍企業,更是對企業如何深入挖掘和實現地方特色生態產品價值的生動詮釋。師生詳細了解了其工廠的生產流程和技術,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路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除了以礦泉水廠為代表的水美經濟,現代農業也是光澤縣高速發展的活力源泉。在圣農集團,師生詳細了解了圣農的發展歷程、產業模式和生產過程。作為南平市生態食品加工產業集群的龍頭企業,圣農集團以獨樹一幟的“自育、自繁、自養、自宰、深加工”的閉環管理模式構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循環經濟產業鏈,推動了“一只雞”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圣農集團的現代農業規模化、特色化、科技化、生態化、觀賞性程度不斷提升,正依托互聯網、物聯網技術向電子商務、生態旅游邁進,以實現三產融合。細數圣農的發展故事,師生們印象最深的便是其可持續發展的企業戰略,光伏發電、雞糞生物質發電、有機肥制造……圣農用實際行動走出了一條優質、高效、安全、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肉雞產業化之路。

          7月27日下午,調研團師生前往邵武市“竹立方”生態科創館參觀學習。科創館內豐富多樣的竹制品使人目不暇接,生動展示了將一根竹“吃干榨盡”的實例,涵蓋竹拉絲、竹筷、竹串、竹條、竹碳、竹工藝品、竹家具等幾乎所有竹制產品,從竹文化、竹產業、竹科技、竹工藝等各方面進行品牌建設,科技賦能,文化賦魂,成為“小竹子做成大產業”的完美詮釋。

          隨后,調研團來到杜氏木業工廠,近距離觀察竹家具的加工過程。杜氏木業致力于打造最本真的“木語空間”和“竹語空間”,充分展現木竹材的自然和諧之美,為人們提供親近自然、回歸本真的生活體驗。對自然資源的尊重和合理利用,使其在發展道路上不斷取得新的成就。就這樣,“一產”接二連三,“三產”融合共生,全竹利用、全鏈開發,南平在“竹”夢前行中,收獲越來越多的可能。

          7月28日上午,調研團來到福建元力活性炭股份有限公司進行參觀。正如俗語“吃干榨盡一棵竹”,除了竹子主體部分可用于制作竹板等傳統產品之外,元力股份作為活性炭生產龍頭企業之一,推動竹子循環再生利用,利用竹木屑制備活性炭,立足活性炭產業鏈,向健康醫藥、環境能源、新材料等高端化方向發展。師生們了解到,該公司充分利用南平當地獨特的竹林資源稟賦,在竹基活性炭方向積極布局,其旗下竹木活性炭廣泛應用于醫藥、電池、電容器等,通過技術創新實現清潔化、自動化、連續化的生產,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在元力股份,師生們得見南平竹產業在新興技術領域迸發的蓬勃生命力:相比煤質炭,竹基活性炭具有成本低、原料足、環境友好等特點,在“雙碳”有關政策的推動下具有廣闊的產業發展前景。

          7月28日下午,調研團師生來到莊禾竹業工廠,參觀竹板的制作、拋光、上漆等工藝及機械設備。莊禾竹業的主打產品是戶外竹地板。與傳統的木地板、塑料地板相比,竹地板更耐用,戶外使用壽命可以達到15年至20年,具有易于回收、綠色環保的生態潛力。該企業的竹產品主要是出口銷往歐美、中東等國家和地區;近年來也以發展和拓寬國內市場為著力點,積極推動我國竹建材及相關產業發展、為“雙碳”目標作出貢獻。通過在幾家竹企的深入學習,師生對于南平市全面做深“一根竹”的力度與決心有了深刻體會,南平持續創新竹科技、弘揚竹文化、發展竹產業,著力融合三產、提升質量、強化保障,使其真正成為了助推綠色發展和共同富裕的“強力引擎”。

          7月27日下午,調研團來到二都養生谷進行考察。邵武二都養生谷以南平世遺1號風景道為依托,位于風景道的北部區域,是展現邵武生態優勢、森林魅力和新度假生活范式的開創性項目。在這里,調研團師生還認識了福建特有的草本植物——黃精,它不僅可用于制作干果和飲品,還被廣泛應用于營養保健產品中,具有豐富的經濟價值。漫步于風景如畫的養生谷之中,聆聽這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動人故事,師生們對光澤縣人民保護生態、致力于綠色發展的決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與認識。

          7月28日上午,調研團一行來到爐下鎮斜溪村村史博物館,在講解員的帶領下穿越時光,見證縱橫十余載的改革發展之路。斜溪村上世紀多以母豬飼養為支柱產業,是當時全國最大的食品豬出口基地,但過度發展的飼養業給當地環境產生了巨大壓力。1986年4月24日,時任福建省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親自來此考察,并對當地發展提出了“要轉變觀念,把資源開發從單純的經濟生產轉到開發與保護并重,保持農業資源的永續利用,要認真走好綠色農業、生態農業的路子”的先進指導意見,引發了轟轟烈烈的“爐下之問”,南平市開始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為爐下發展綠色農業、生態農業注入了科技力量。如今,爐下鎮在保留一定原母豬飼養業的基礎上,形成五個“一”的發展戰略布局,圍繞“一朵花”,“一瓶奶”,“一根竹”,“一片葉”,“一江水”打造生態產業鏈,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雙贏。

          凌莉(2021級本科生)表示,武夷山間,燕子窠內,九曲溪畔,閩江水邊,山山水水總關情。訪談交流間,我得知科技特派員、農民合作社等催化小小茶葉變致富“金葉”,竹基活性炭、“圣澤901”等推動生態產業創新化發展;腳步丈量間,我得見“武夷山”礦泉水、福蓮嘉葉等轉化資源稟賦為生態產品,百合種球國產化、奶牛飼養資源循環化等書寫“爐下之問”答卷……因綠而興、逐綠而行,我深感武夷山國家公園是探索“兩山”轉化的先行者。

          楊宇辰(2023級本科生)表示,在調研武夷山茶產業時,我們采訪了當地的茶企和茶農。福蓮茶莊以武夷山水為依托,打造高端民宿。談話時,創始人大方地與我們分享了他的經營理念。自小學做茶的他對于這一行有著深厚的感情,不僅牽頭推廣綠色種植理念,打造生態茶園,而且表示愿意無償向想要與他合伙的茶農提供生產技術,只是因為“太愛這一方山水”。在回答我關于企業未來發展計劃時,他說,“就是堅守”。他堅信,無論外界環境如何,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事就好。這不僅是值得推廣的企業經營理念,更是人生哲學的一部分。同樣身體力行實踐著堅持這一理念的,還有黃村的黨委書記。他力主建設合作社,帶領村民共同致富。面對村民私售行為,他表示痛心,卻不言放棄。終于打響了黃村品牌,也用事實取得村民的信任。合作社模式的推廣需要這樣深耕基層,為民謀利的干部帶領。

          朱旺明(2023級本科生)表示,此次調研加深了我對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深刻理解。武夷山人民精心保護才有如今的武夷山水,而武夷山水的生態品牌效應反過來又為武夷山人鋪開了致富的康莊大道。爐下鎮靠養豬致富,破壞了生態環境,爐下之問的深刻反思,推動其向綠色發展轉變,走出來一條生態發展之路。武夷巖茶歷史悠久,依托武夷山生態,做到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讓茶農增收致富。保護與發展對立統一,如何從武夷山成功經驗的特殊性中挖掘出普遍性,不再走過去先破壞后修復的老路,讓人民實現真正的生態保護與經濟收入同步增長,是我們真正應該思考的。

          葉展嘉(2023級本科生)表示,在爐下鎮溪斜村生態文明成果展示基地觀看當地宣傳片時,我注意到片內用了“壯士斷腕”這一極具分量的詞來形容爐下鎮放棄發展原有養豬業,轉而發展生態經濟產業的舉措。后來在和當地人員的交談中更了解到,當時養豬業給本地帶來的直接經濟利潤巨大到無可比擬,但人們并沒有將目光局限在靠犧牲、掠奪生態環境資源來進一步發展,而是毅然決然地打響畜禽養殖污染整治攻堅戰,哪怕要放棄原有大部分的高收入養殖場也在所不辭。靠掠奪與破壞帶來的發展并不是真正的發展,如今的爐下鎮通過堅定不移地踐行“三生理念”,走出了一條特色生態文明之路,自破壞中新生,令人敬佩不已。

          徐源梓(2023級本科生)表示, 國家公園建立后,茶業也逐漸轉型升級為生態茶業,“生態”二字也更為突出。生態茶業對茶農來說有利有弊,這其中也會產生一些矛盾沖突。我原本以為這個矛盾解決過程會有很大阻力,但是經過我們到曹墩村、黃村與當地茶農面對面交流,我發現生態環保意識、生態茶園的建設都比我想象的要好得多。我們采訪的主要是第二代茶農,據他們所說,他們很感謝武夷山國家公園的生態紅利,他們現在對茶園進行的是原生態管理,特別注重茶葉的質量。當我問到最開始國家公園剛剛成立政府要求除掉多余茶樹的時候他們的態度時,他們的回答讓我很感動—“當然心里還是有落差的,但是嘛…為了子孫后代,還是愿意接受,能夠理解。”他們的話正是當代武夷山茶農保護環境的最佳注腳。

          作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武夷山不僅擁有典型丹霞地貌的“碧水丹山”絕妙景觀,亦是聞名國內外的“朱子理學”發源地。除了聚焦其豐富的生態資源,武夷山還有另一種打開方式——文化之旅。

          7月25日上午,師生們來到朱熹園了解朱熹生平與理學傳承的文化脈絡,感悟了“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的廉潔教育,聆聽了“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的民本思想。朱子文化是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繼承和弘揚朱子文化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也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吸引著四面八方的游客走進武夷山國家公園。

          7月28日下午,在朱子親設的考亭書院,調研團漫步于石碑木舍之間,格局規整,書香氤氳,依稀窺見舊日思想碰撞的宏偉風姿,跨越光陰遙遙與先哲的英靈共鳴。在講解員的帶領下,調研團成員們深入了解朱子文化的開發與保護情況,親眼見證了歷史與文化遺產的內涵挖掘和價值轉化,對武夷山國家公園及環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發展帶的全方位、寬領域、多元化的發展有了進一步認識。

          除了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的朱子文化,南平還有一項璀璨奪目的非遺瑰寶——建盞。建盞因工藝獨特,釉色多變而享譽中外,“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便將其認證為斗茶的第一茶盞。在建盞文創園,通過幻影成像、VR、半景畫、全息等數字展示方式,師生調研團了解到建盞的歷史興衰、各盞分類、制作工藝及非遺傳承情況,親眼見證了烏金盞、兔毫盞、油滴盞流光溢彩的動人斑彩。作為環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發展帶的重要一環,建盞文化串聯多個文化點位,為武夷山國家公園1號風景道注入如曜變般的異彩。

          曹焱迪(2023級本科生)表示,“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武夷山的自然隱逸之美與源遠流長的閩越文化、朱子文化、茶文化、建盞文化等交相輝映,于如火如荼的產業發展之外,更添一份深邃博大的文化氣息,賦予了武夷山以獨特的精神風貌與人文價值。走進山川茶園,仰觀石刻摩崖,俯瞰書院景致,細察建盞紋路…在裊裊茶香與無邊翠色之中,我感受到亙古綿延的魅力所在。武夷山巨大的兼容性和厚重的生命意蘊為其發展提供了不竭的泉流,通過文化賦魂、科技賦能,我們可以看到,自然中的山水逐漸變為文化中的山水、精神里的山水,它們共同構筑起一個“金山銀山”的美好愿景。鐘靈毓秀的武夷山,將在我國生態與文化的建設道路中,更加熠熠生輝、光彩動人。

          李雯相(2023級本科生)表示,“兔毫連盞烹云液,能解紅顏如醉鄉。”這次調研中,建盞文創園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文創園講解員的細致解說下,我對建盞的歷史興衰和文化內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建盞作為南平市建陽區的特產,其制作工藝精湛,每一件建盞都承載著千年的文化沉淀,蘊含著匠人的心血。看著如星空般閃耀的建盞釉面,一股自豪在我心中油然而生,放大鏡下的各類建盞光彩奪目:油滴、兔毫、烏金……這些作品不僅是藝術品,更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相信通過政府的扶持和手工藝人的傳承,建盞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將得到進一步推動,建盞文化之美也將生生不息。

          7月28日上午,調研團來到國家碳計量中心(福建),了解“雙碳”目標下碳計量相關的技術研究、路徑探索和制度建設,參觀“空天地一體化”碳監測體系在南平的落地生根與成果轉化。該中心緊密對接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和政策要求,以福建優勢產業為重點,綠色生態資源為依托,開展碳數據質量支撐與保障的相關研究與實踐。

          在南平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國家碳計量中心(福建)常務副主任鄭明月的帶領下,師生調研團參觀了國家碳計量中心(福建)。鄭明月結合自己多年的學術和工作經歷,詳盡地介紹了國家碳計量中心的組織構成和合作伙伴、碳匯與碳足跡監測設備與監測技術、碳計量中心的專家團隊與進展情況。“我們成功申報并中標‘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碳排放監測數據質量控制關鍵測量技術及標準研究’項目。”談到目前碳計量中心取得的成就,他眼里滿是驕傲與希望。

          隨后的交流座談會中,雙方就“雙碳”產業人才需求、碳計量國際互認難題、國際碳關稅影響、中國碳市場現狀、碳計量政策支撐情況、碳足跡管理體系等話題展開了深入交流探討。在鄭明月看來,努力實現碳計量規范、標準、數據的國際互認,與國際接軌,對我國的碳計量發展至關重要。如今,“綠色”已經成為了南平一張閃亮的新名片,國家碳計量中心(福建)將加快推進與國際接軌的碳計量標準體系建設,彌補我國在綠色碳匯與碳足跡計量規范和標準方面的空白,提高我國在碳相關行業上的國際話語權。

          王晨旭(2021級本科生)表示,在這次調研中,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去年八月落戶南平的國家碳計量中心。我深切感受到以“產學研用”加快科研成果落地轉化、服務相關產業集群的新模式帶來的巨大潛力。與鄭明月副主任的座談交流,更是令我受益匪淺。鄭主任指出,我國缺乏規范的碳核算體系,導致難以得到國際認可,并受到碳關稅的嚴重掣肘。在交談中,他對當前相關研究投入不足表達了擔憂,同時展現了他推動相關研究的努力與赤誠。從他身上,我看到了研究人員應有的“研究真問題”的精神與“真研究問題”的態度。做研究,應當觀照現實,走進實際,從國家重大需求出發,實事求是地研究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有調查、有發言權”,才能做出有意義的研究,產生科研成果和技術能力。

          通過幾天的深入考察調研,生態環境學院師生全面了解了武夷山國家公園的生態保護措施及其背后的科技支撐,見證了環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發展帶的卓越成效。從智慧管理中心到生態茶園,從光澤水美經濟到竹產業基地,師生們感受到科技與生態相融合帶來的巨大潛力。此外,朱子文化和閩瓷美學的傳承與發展,讓大家認識到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性;國家碳計量中心的參訪,則展示了南平在“雙碳”目標下的前瞻性探索和實踐。此次調研不僅加深了團隊成員對國家公園建設與生態文明的理解,也為未來的研究與實踐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與啟示。武夷山的綠色發展之路,將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樹立光輝典范、為保護與發展的協同推進提供寶貴經驗。

          編輯:張瀚文
          責任編輯:董涵琪
          上一條
          下一條
          久久国产精品萌白酱免费|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精品| 91精品福利一区二区| 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字幕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福利国产琪琪| 精品无码中出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资源在线观看| 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 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 日韩精品极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亚洲精品国产情侣av在线| 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强| 田中瞳中文字幕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青草视频免费播放 |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2018|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五月天婷| 永久免费精品影视网站| 国产精品videossex另类| 国产精品美女自在线观看免费| 国内大量揄拍人妻精品視頻| 无码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dvd| 99re最新在线精品| 亚洲精品国产第一综合99久久| 青青青在线观看国产精品|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 亚洲精品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女|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在线观看男男|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V| 欧亚精品一区三区免费|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精品久久久99大香线蕉| 国产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w码日韩中文| 久久精品国产福利国产琪琪| 国产成人精品国内自产拍 |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狠狠爱浪潮|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影视| 91精品国产闺蜜国产在线闺蜜|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