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重要講話精神,中國人民大學啟動《中國文明史》《世界文明史》編撰,打造中國式現代化與文明新形態研究創新高地。11月23日,中國人民大學“文明史研究工程”啟動“中國式現代化與文明新形態研究院”揭牌儀式暨文明史與現代化研究高端論壇舉辦。
從2022年2月起,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親自謀劃、統籌推進,系統整合校內外優質力量,啟動《中國文明史》《世界文明史》編撰工作和“中國式現代化與文明新形態研究院”籌備工作,從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實踐邏輯出發,學理化闡釋中國式現代化與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科學內涵。
(活動現場)
以文明史研究厘清中國式現代化歷史邏輯,以文明史研究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以文明史研究破除西方中心論,以文明史研究推進文明和諧論。
相關背景
實施“文明史研究工程”、成立“中國式現代化與文明新形態研究院”是中國人民大學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重要講話精神,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守正創新,推動“兩個結合”,深入研究闡釋中國式現代化與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理論內涵和實踐要求,努力從歷史長周期比較分析中把握歷史脈絡,揭示我國社會發展、人類社會發展大邏輯大趨勢的重大工程。
“文明史研究工程”將以系統性的文明史研究學理化闡釋黨的創新理論,深刻揭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創造百年偉業和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深厚文明史底蘊;以“獨樹一幟”的標志性成果為我國國際話語權提供成果支持;以系統性工程為文史哲學科建設提供資源支持,打造人文社會科學創新高地。
為更好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加快構建以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為內核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作出更大貢獻。
啟動“文明史研究工程”是中國人民大學弘揚優良傳統促進“獨樹一幟”人文社會科學發展、加強新文科平臺、人文基礎學科建設的重要舉措。
中國人民大學“文明史研究工程”啟動“中國式現代化與文明新形態研究院”揭牌儀式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林尚立致辭。他表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走出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和人類社會發展史上都具有重大意義。啟動“文明史研究工程”、組建中國式現代化與文明新形態研究院、舉辦文明史與現代化研究高端論壇,是學校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重要講話精神,深刻理解人類文明新形態理論內涵和實踐要求,努力從歷史長周期比較分析中把握歷史脈絡,揭示我國社會發展、人類社會發展大邏輯大趨勢的重大工程,也是學校堅定不移走好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的生動實踐。
為了深入研究和闡釋這一重大歷史命題、時代課題,我們應當以文明史研究厘清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邏輯,以文明史研究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以文明史研究破除西方中心論,以文明史研究推進文明和諧論。
林尚立強調,中國人民大學作為黨創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用黨史講理論、用事實講道理、用學術講政治是我們必須肩負的重要使命。
我們將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以研究工程的實施為契機,以清醒的理論自覺、堅定的政治信念、科學的思維方法緊密跟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從歷史長河、時代大潮、全球風云中分析演變機理、探究歷史規律,進一步打造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講中國故事、解決中國問題、彰顯中國氣派的“人大學派”,更好地服務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為加快構建以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為內核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教育部社會科學司副司長譚方正致辭。他代表教育部社科司對“文明史研究工程”啟動表示祝賀,并表示,在全黨全國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之際,中國人民大學啟動實施“文明史研究工程”并成立中國式現代化與文明新形態研究院,充分體現了作為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的高度政治自覺與政治擔當,是堅持“兩個結合”、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的奮發之舉,是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創新之策,是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的用心之措。
他對研究院未來工作提出三點希望:一是厚植基礎,鍥而不舍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二是凝心鑄魂,矢志不渝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三是胸懷天下,持之以恒講好以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故事。
他表示,教育部社科司將繼續關心支持人民大學“文明史研究工程”的實施,希望學校以工程啟動、研究院成立為契機,凝聚校內外優勢資源力量,堅持跨學科、跨領域和國際視角,立足新時代、立足全人類,在文明史研究上真正出大成果、新成果、好成果,為世界貢獻出中國人自主撰寫的文明史。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王軼主持會議,他簡要介紹了中國人民大學“文明史研究工程”和中國式現代化與文明新形態研究院的總體情況和工作進展,對以錢乘旦和楊慧林為首席專家的《世界文明史》《中國文明史》編撰組團隊表示感謝。
林尚立、錢乘旦、楊慧林、王軼共同為“中國式現代化與文明新形態研究院”揭牌。
在學校黨委的統一部署下,科研處等部門精心組織,“文明史研究工程”的前期工作已取得重要進展,以教授錢乘旦和教授楊慧林為首席專家,以教授高德步、教授孟廣林、教授謝地坤、教授馮仕政、教授張云飛、教授劉后濱、教授朱滸、教授張瀚墨、教授徐建委、副教授孫聞博、副教授胡恒為各卷負責人的《世界文明史》《中國文明史》編撰團隊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前期研究工作,已形成了兩部史著的提綱初稿,出版社和翻譯團隊也已提前參與編撰工作。
文明史與現代化研究高端論壇
啟動“文明史研究工程”是中國人民大學弘揚優良傳統,促進“獨樹一幟”人文社會科學發展,加強新文科平臺、人文基礎學科建設的重要舉措。學校將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正本清源、守正創新,力爭以有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生命力的“大平臺、大團隊、大項目、大成果”打造“獨樹一幟”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高地,進一步打造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講中國故事、解決中國問題、彰顯中國氣派的“人大學派”,更好服務黨和國家事業發展。
揭牌儀式后,文明史與現代化研究高端論壇舉辦。專家學者們各抒己見,為文明史與現代化研究貢獻智慧力量。
《世界文明史》首席專家、北京大學錢乘旦以《跳出西方中心論 撰寫中國視野<世界文明史>》為題發言,他表示,要撰寫中國視野的世界文明史,需要跳出西方中心論,創建新的學科體系。講述完整和真實的世界歷史、構建正確的世界史知識體系,要認識到人類文明的本質特征是多樣性的。
他提出,中國人民大學啟動“文明史研究工程”,撰寫新的世界文明史:第一需要正本清源,以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世界歷史的理論為指導,恢復人類文明發展的真實過程,摒棄西方中心論;第二要在世界文明史的研究與寫作中體現人類文明多樣性的本質特征,當今世界是文明多樣性的世界,多樣性的回歸意味著一方獨大的反常現象應該結束,人類文明進程再次回歸正道;第三要清楚認識完成中國視野的《世界文明史》研究任務的艱巨性,這項工程意義非常重大,需要我們做出巨大的努力,我們相信最終能夠出色地完成這項任務。
《中國文明史》首席專家、中國人民大學楊慧林以《從“文化連續體”到“文明新形態”》為題談了四點思考。第一,相對于西方式的文明進程,中國文明被視為“文化連續體”的代表,追索其中的文化根基和延展邏輯,必然意味著新的文明形態觀和歷史意識。第二,西方學界對中國文明的敘述存在著不少問題,而回應這些問題可以成為中國學術進入西方知識系統的通道。第三,法國史學家曾提出“沒有法國史,只有歐洲史;沒有歐洲史,只有世界史”,梁啟超也曾以“中國之中國”“亞洲之中國”“世界之中國”描述中國歷史的演進。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亞洲文明對話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指出,“今日之中國,不僅是中國之中國,而且是亞洲之中國、世界之中國”,這應該是重新梳理中國文明史的基本視角。第四,歷史的書寫其實始終包含著文明史觀和文明形態的“創制”。中華文明蘊含的生產方式、文化經驗、政治制度、價值觀念、社會結構,不僅應該為自身給出更通透的解說,也應該就人類文明新形態提出問題、也提供回答。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許宏以《關于文明史研究的若干思考》為題發言,他表示,中國人民大學實施“文明史研究”工程,在研究復雜的社會化問題探索和年代框架問題完善上實現新突破,在多學科合作、跨學科發展、各學科融合等方面展現新作為,實現了從文明考古探源到文明史探究的升華,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現實意義。他表示,中國從來沒有置身于世界之外,我們要從全球文明的視角來研究中國問題,從比較文明的視角來看待中國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把中國問題搞懂搞透。面對人類文明應該是求同存異的過程,我們應該深入思考人類文明交流的發展路徑,共同探索實現人類文明互鑒的實現途徑。
南開大學教授陳志強以《文明互鑒的歷史經驗》為題發言,他表示,世界經歷了在縱橫兩個維度發展、由分散向集中推進的過程,最終形成了今天密不可分的共同世界。人類文明互鑒是大趨勢所在,這個過程要經過不同的階段才能逐漸達成民族融合、文化融合,發展成為更先進、更成熟的文化。中國人民大學為“文明史研究工程”做出了充足的準備,得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們要繼續從歷史中尋找成功的歷史經驗,在將來取得更大的進步。
復旦大學教授黃洋以《文明復興之路:世界歷史的啟示》為題發言,他表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我們應當從世界歷史中找尋啟示、路徑和途徑。復興中華民族最根本的任務是復興中華文明,世界歷史這部文明史給予我們的啟示是持續不斷地努力創造新的思想觀念,這也正是開展人類文明新形態研究的初衷和意義之所在。我們需要開拓創新思路、拓展創新能力,創造新的思想體系、觀念體系、價值體系,最終實現中華文明復興的歷史使命。
中國人民大學劉守英以《中國式現代化的體制特征》為題發言,他表示,現代化的本質是如何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最重大的轉型是結構的轉型和體制的轉型。中國式現代化的動力機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主導性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與中華優秀文化相結合。
中國人民大學孟廣林介紹了世界文明史“政治文明”卷的編撰啟動與理路?!罢挝拿鳌本硪择R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理論指南,注意突破西方中心論和西方文明優越論,以求全方位、整體式地勾勒人類政治文明的多樣性歷史圖景,力求在歷史與文明之間取得一個較為妥當的科學的平衡,盡量克服注重過程而輕視結果的傾向,在簡要勾勒歷史脈絡的基礎上,聚焦于政治文明成果接續特征功能及影響方面的論述。
《世界文明史》《中國文明史》編撰組專家高德步、孟廣林、謝地坤、馮仕政、張云飛、劉后濱、朱滸、張瀚墨、徐建委、孫聞博、胡恒以及中國人民大學各職能部門和學院負責人、師生代表出席活動,活動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行。
中國人民大學將繼續加快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走好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