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信息資源管理學院和交叉科學研究院聯合舉辦“學科交叉與交叉學科發展與評價”論壇,本次論壇由信息資源管理學院教授索傳軍發起和組織。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王軼出席,一級教授、原常務副校長馮惠玲,校長助理、理工處處長、明理書院院長杜小勇,發展規劃處處長、交叉科學研究院院長楊東,信息資源管理學院院長劉越男、副院長錢明輝,交叉科學研究院院長楊開峰,清華大學發展規劃處處長王亞愚,北京大學前沿交叉科學研究院教授王初,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院長吳建南,北京理工大學規劃辦主任常非,美國德雷塞爾大學教授陳超美,法國KEDGE商學院國際關系教授和地緣政治研究中心主任Yahia Zoubir,大連理工大學教授王續琨,武漢大學科教評價中心主任張琳,山東理工大學教授李長玲和中國知網副總經理肖宏編審等多位海內外著名專家學者參加論壇,并就 “新興研究領域識別、新學科創生模式、交叉學科建設與發展、交叉科學與交叉學科評價”等主題作了報告。論壇線上線下同步進行,共有來自上百家單位的1106名專家學者參會。
王軼致辭,他介紹了中國人民大學文理學科交叉研究的戰略規劃,指出了交叉學科領域面臨的突出問題,即“交叉學科評價要明確,評什么?誰來評?如何評?”等。
劉越男從信息資源管理學院歷史沿革與學科根基的角度分析后表示,信息資源管理專業具有天然的學科交叉性質,并結合數字人文專業的建設,介紹信息資源管理學院對學科交叉的具體實踐。
陳超美作了 “研究領域的形成、發展與消亡”的主題演講。從開創性、復雜性、不確定性和自適應性四個方面介紹了研究領域的特征,表示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既是知識領域發展的動力,也是分支領域消亡的原因。他提出學科領域專業發展通常經歷“問題—工具—應用—總結經驗”的階段,通過豐富的圖表展現了研究領域的宏觀結構發展模式,包括獨立、發展、匯合、交叉四種形態,生動地論述了研究領域的生成與演化路徑。
索傳軍作了“交叉學科識別與評價”的主題報告。他解讀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中“學科”的判斷標準,并分析了《交叉學科設置與管理辦法(試行)》中對于“交叉學科”內涵的界定,進而提出了從“創生模式、內在屬性、外在特征、社會價值”四個維度對交叉學科進行評價的指標體系。索傳軍創新性地提出了“歷時與共時”、依據交叉學科創生模式和發展階段進行分類、分階段的評價的理念。
王續琨從內涵關系和形態關系兩個視角論述了新學科創生模式,借助案例形象化地從研究者和管理者的角度提出促生新學科的對策。
張琳從概念、關鍵問題、交叉的動因、交叉的模式等方面講述了什么是交叉科學研究的問題,介紹了利用文獻計量方法開展交叉科學研究評價的具體應用。
李長玲提出從學科關鍵知識節點發展至跨學科潛在知識生長點的路徑,構建基于關鍵詞網絡、引文網絡、合作網絡和社交媒體網絡的跨學科潛在知識生長點的識別模型。
肖宏提出構建以個人意志層面、組織意志層面和國家意志層面為核心的三層多維分析法,并以ICT領域為例進行說明。
Yahia Zoubir介紹了以國際商業和地緣政治為交叉的學科建設情況。
楊東回顧了20年來中國人民大學探索人文理工交叉融合人才培養和學科交叉建設的路徑,介紹了以“數字社會科學”為核心的研究集群和學科交叉融合的“人大模式”。
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北京理工大學負責學科規劃和管理的相關嘉賓分別報告了各自學校在交叉學科建設和發展中取得的成果和經驗。
錢明輝主持面對面環節。馮惠玲、杜小勇、楊開峰、肖宏分別以數字人文發展的痛點、交叉學科研究案例、交叉學科建設與管理機制、交叉學科評價數字化平臺建設等話題,分享了對交叉學科建設、評價、發展的思考與認識,并針對與會代表的提問進行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