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八屆教育部直屬高校精準幫扶典型項目推選活動結果公布,《深耕文化、點亮希望——中國人民大學推動“多村并進·共創共富”工作方案》項目成功入選,這也是學校首次獲評教育部精準幫扶典型項目。
2022年初,經學校推薦、教育部遴選,由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黃波主持、叢志強、毛學峰、曾寅初、陳炯、陳乙瑤、王煒曄和劉妍作為成員參與的《中國人民大學推動“多村并進·共創共富”振興鄉村工作方案》入選第二批直屬高校服務鄉村振興創新試驗項目。該項目依托學校藝術振興鄉村實踐創新和國家鄉村振興重點縣科技特派團幫扶,取得了顯著的精準幫扶成效。本次獲評的典型項目,是該創新試驗項目的階段性成果。
2019年,黃波和叢志強聯合組建藝術振興鄉村團隊,將鄉村物質設計與村民能力提升融為一體,將鄉村藝術改造與村莊有效治理有機組合,在浙江寧海葛家村、鄞州城楊村、貴州省晴隆定汪村等多地,通過手把手駐村指導和多形式“云課”輔導,推動了師生與村民持續互動,探索出“共創設計賦能村民”新路。項目提出了共創設計鄉村的振興理念,構建起多村并進的循環村民培育模式,探索出“挖寶-育人-造物-創業-運營”的鄉村振興服務模式。同時,依托“藝術振興鄉村”駐村教學實踐基地,探索出“走出去、請進來”的“駐村現場教學”“進村連線、云上駐村”的新型“云課堂”和“多校聯動跨學科現場互動教學”三種教學模式,豐富了人文社會科學服務鄉村振興的有效機制,充實了新時代實踐育人與虛擬課堂建設的內涵,實現了扎根中國大地的思政教育創新。
項目實施4年多來,中國人民大學采取“授人以漁”的方式,豐富“藝術賦能村民、村民振興鄉村”路徑,將鄉村社區建設與整村運營造血融合并進,將單村示范引領與多村共創共進有效聯動,開拓了“庭院經濟打造—村莊整體開發—多村協同并進—城鄉互動互融”的鄉村社會設計創新模式。同時,與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科技特派團工作緊密結合,推動“多村并進·共創共富”方案在四川、云南、廣西落地,通過教育科技組團幫扶點亮了更多鄉村。目前,項目已進駐服務浙江、貴州、四川、河北21村,培育村民鄉建藝術家1000余名,創建藝工隊30支,創作成果超萬件(含產品);幫助村民庭院創業90多戶,帶動村民靈活就業400多人;村莊接待游客超200萬人次,村莊營收超1500萬元;帶動社會資本投資超3億元。
項目的公益創新和駐村成果受到廣泛關注,150多次入選學習強國,得到人民日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解放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國日報、中國教育電視臺、中國藝術報、中國青年報、新華每日電訊、中國新聞網、人民網、光明網、浙江日報、浙江衛視等數十家媒體的過千次報道。其中,人民日報近整版、光明日報兩個整版、中國日報整版、新華每日電訊整版、浙江日報頭版頭條、民生周刊、共青團100周年專題封面報道等,瀏覽量超2億人次。項目培育師生科研成果30項,實現了精準幫扶、宣傳推介與咨政服務的多贏。
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中國人民大學始終把深化教育幫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義不容辭的光榮使命,高度重視藝術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以推進“多村并進·共創共富”工作方案為抓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探索人文社會科學服務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校地合作新模式,鼓勵師生走進農村、走近農民、走向農業,大力支持藝術振興鄉村團隊創造性開展工作,書寫“獨樹一幟”的教育服務鄉村振興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