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上午,由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杜小勇主持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物聯網與智慧城市關鍵技術及示范”重點專項項目《面向城市智能服務的數據治理體系與共享平臺》啟動暨實施方案專家論證會在北京市友誼賓館召開。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王軼出席會議并致辭。
中國人民大學理工學科建設處副處長沈健、財務處副處長武雷;工信部產業發展促進中心專項一處處長衣豐濤、項目主管王堯;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物聯網與智慧城市關鍵技術及示范”重點專項專家組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教授呂衛鋒,項目責任專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盛浩,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研究員單志廣、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張文生、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教授石友康、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研究員黃濤等項目咨詢專家;清華大學軟件學院院長、教授王建民,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教授王國仁,北京郵電大學教授杜軍平三位特邀專家、財務專家中國科學院辦公廳財務處處長尹葉和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阿里云計算有限公司、上海數據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恒瑞通(福建)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等單位的課題負責人及主要研究人員參加會議。
該項目由中國人民大學牽頭,聯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阿里云計算有限公司、京東城市(北京)數字科技有限公司、恒瑞通(福建)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上海數據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等8家單位共同承擔,總經費共計3589萬元,其中國家專項資金1489萬元,項目實施周期為3年。項目共設立四個課題,其中課題一的負責人為中國人民大學數據工程與知識工程重點實驗室副教授盧衛。
啟動會由杜小勇主持。王軼代表中國人民大學對項目指導專家和項目參與單位人員的到來表示歡迎和感謝,并表示中國人民大學將認真按照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要求,加強對項目的管理,切實承擔法人的主體管理責任。
衣豐濤對項目團隊獲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研究任務表示祝賀,并重點介紹了該重點專項的重點目標、部署原則、總體進展情況,以及有關管理政策和要求。
杜小勇詳細介紹了項目的立項背景與研究內容、目標設置與技術路線、預期成果與指標體系、項目組織實施與保障以及里程碑計劃。
各課題承擔單位圍繞課題目標與預期成果、研究內容與任務分解、課題接口與實施計劃分別進行了匯報。匯報結束后,專家組對項目組前期的科研基礎給予了肯定,對項目的目標成果、實施方案以及可能的風險點等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希望項目組能畫好“項目施工圖”,“守住底線,突破上限”,順利完成項目各項預期成果。杜小勇作會議總結。
本次啟動會上,與會領導和專家對項目的實施進行了全方位的指導,為項目的實施與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希望在工信部的帶領和專家團隊的指導下,在課題組堅持不懈的努力和通力合作下,本項目能順利完成各項任務和驗收,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附:項目研究內容介紹
“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的要求,政府數字化轉型是這個時代的重大命題。以“城市大腦”為代表的智慧城市建設,為全面精細化城市管理提供了可能,在實現“最多跑一次”便民服務等諸多方面成績斐然。然而,傳統的“條塊分割”管理模式,在面對跨區域跨行業政務服務協同場景時,數據共享仍然存在諸多難題。特別是近期新冠疫情防控中的“健康碼”應用,暴露了各級地方政府在跨區域系統對接中所面臨的技術和管理方面的挑戰。本項目針對跨區域跨行業政務服務協同所面臨的多領域異構系統對接、互通互聯與安全可信等問題,構建基于區塊鏈的、支持跨城市政務服務應用的可信數據共享平臺,實現基于智能感知的綜合性城市精細化管理服務,并進行應用示范驗證。
項目緊密圍繞指南方向,凝練出3個科學問題:1)數據治理方法論問題:我國政府數字化轉型中,特別是在面向跨區域跨行業應用中,亟需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政府數據治理方法論體系的支撐;2)數據服務智能化問題:提升跨區域跨行業政務服務的靈活性和智能性;3)基于區塊鏈的數據共享平臺高性能保障問題:重點解決兼顧區塊鏈信任機制和系統高性能要求。針對科學問題,設立4項研究內容:1)面向跨域政務應用的數據治理體系與治理工具;2)基于區塊鏈的多機構主體業務數據共享技術;3)知識驅動和數據驅動相融合的服務體系和技術;4)基于新型異構硬件的數據治理系統平臺及優化方法。
本項目的技術路線可以概括為“三線并進”,一條是理論線,結合前期智慧城市建設的實踐,總結凝練出城市數據治理方法論體系并提供治理工具;一條是系統線,緊緊圍繞區塊鏈系統為數據共享和服務提供可信任的基礎,重點突破數據服務智能性不足以及區塊鏈系統性能不高的瓶頸,研制數據服務智能化平臺和可信數據共享平臺。服務智能化的研究重點在敏捷數據服務供應鏈技術,可信共享平臺聚焦于利用新型異構硬件,通過軟硬件協同提升區塊鏈系統性能的技術。一條是實踐線,要在長三角國家數字經濟試驗區的大型城市和國家級城市群開展跨行業跨區域的應用示范,驗證理論與系統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