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7月7日,華北聯合大學在延安宣告成立,成仿吾任校長兼黨團書記,實行黨團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設社會科學部、文藝部、工人部、青年部。華北聯合大學的教育方針是:為革命實際斗爭的需要而培養革命干部;注意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貫徹少而精和通俗化的原則。校訓是“團結、前進、刻苦、堅定”。華北聯合大學實行軍事化管理,培養出來的干部都能適應在戰爭條件下工作的需要。它是中國共產黨在敵后辦起的第一所高等學府,被譽為“插在敵人心臟上的一把劍”。
一年后,學校向正規化方向發展,將各部改為學院,設有社會科學院,下設法政系、財經系;教育學院,下設教育系;文藝學院,下設戲劇系、音樂系、美術系、文學系;工學院,下設機械系、采礦系。除原有的專修科外,增設了本科和預科。后成立法政學院、群眾工作部、中學部。這時全校共4000多人,其中學員 3000 多人,是華北聯合大學鼎盛時期。
1941年8月至1943年是晉察冀邊區最困難的年代,敵人的“掃蕩”、封鎖使根據地縮小,邊區糧荒嚴重,生源減少。華北聯合大學經過兩次縮編,只保留了教育學院,改由邊區行政委員會領導。在此期間,許多干部、學員在對敵斗爭中犧牲。1944年,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對華北聯合大學教育學院的性質、任務、教育方針等問題做了具體規定,即以提高在職干部水平、文化為主,貫徹學以致用、理論和實際密切聯系的原則,培養干部為抗戰和新民主主義社會建設服務、為群眾服務的技能。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結束。12月10日,中共晉察冀中央局決定全面恢復華北聯合大學,任命成仿吾為黨委書記,實行校長負責制。設政治班;教育學院,下設教育系、國文系、史地系;法政學院,下設政法系、財經系;文藝學院,下設文學系、音樂系、戲劇系、美術系、新聞系、舞蹈組;外語學院,下設英語系、俄語系;復建了文工團。全校共約1100人,其中教工約400人,學員約700人。
抗日戰爭期間,華北聯合大學在殘酷的敵后戰場辦學6年,培養干部逾萬。其中政治、經濟、行政干部3000多人,教育工作干部3000多人,文藝干部1000多人,政治理論、文學藝術、教育、政法、財經等方面的教師和理論人才數百人,短期培訓干部2000多人。
1947年1月,華北聯合大學召開教育工作會議,明確學校的教育方針是政治思想教育先行,思想教育與業務教育并重,教學必須同實際密切結合。并規定:在解放戰爭的情況下,學校的辦學方向以辦短期訓練班為主,兼顧將來,積極建設學校,為向新型正規大學過渡作準備。
華北聯合大學的辦學道路是延安紅色高等教育道路的堅持和發展,有力推動了抗日根據地的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建設,為中國共產黨領導創辦的新型高等教育事業的繼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