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上午,為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重要講話精神,探討公共管理學科“立德樹人”的人才培養機制,將學科自主知識體系與課程思政建設有機融合,將中國場景、中國實踐和中國經驗更多融入公共管理學科的課程培養體系,實現中國公共管理學科發展與課程思政建設的同頻共振,相互促進和協同發展,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中國公共管理學科發展視角下的課程思政建設論壇”以線上會議的形式舉辦。論壇以“案例教學”“實踐教學”和自主知識體系融入課程等議題為主線,與會者共同研討公共管理課程思政建設的價值、定位、標準、呈現形式和方式方法,在云端共商公共管理學科課程思政建設的有效機制。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杜鵬出席論壇并致辭。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王滿傳、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姜曉萍、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丁煌、清華大學政治學系教授景躍進、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MPA教育中心主任連宏萍等出席論壇并發表主題演講。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嚴金明,黨委書記、副院長孫柏瑛,副院長崔軍,副院長楊宏山,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李文釗,副院長秦波,交叉科學研究院院長楊開峰以及系所教師代表參與了論壇的發言與交流討論。論壇開幕式階段由孫柏瑛主持。
杜鵬在致辭中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重要講話精神為各類課程建設方向提出了根本遵循和明確要求,這也是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研討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意義所在。要準確把握公共管理課程思政內涵,充分調動課程思政建設的主動性,尊重專業教師從事課程思政探索的創造性,深入挖掘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果。公共管理學科扎根中國大地,貼近時代前沿,緊扣國家治理脈搏,具備開展課程思政的天然優勢,每門課都可以是一門精彩的、鮮活的思政課程。隨后,杜鵬基于新時代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的課程思政需要,提出課程建設需要關懷的四個關鍵問題:一是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把課程思政貫穿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發揮好各門課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二是全面提高教師立德樹人的自覺性和勝任力;三是開拓公共管理思政實踐新模式,體現實踐特色;四是推進公共管理思政教材體系建設。
隨后,論壇進入主題演講階段,嚴金明主持論壇主會場的嘉賓演講。
王滿傳發表了題為《突出中國特色,推進公共管理課程思政建設》的演講。王滿傳圍繞公共管理課程思政建設為什么要突出中國特色,突出哪些特色以及如何突出中國特色三個重要問題展開討論。他表示,西方公共管理學誕生有特定的制度基礎和文化基礎,很難有效解釋中國特別是當代中國的實踐,更難以用來指導我國當代的現實實踐,中國公共管理必須突出中國的特色,例如,美國公共行政建基于“政治—行政”二分論,而中國共產黨領導是我國行政管理的基礎。王滿傳從中國價值、中國制度、中國文化、中國問題、中國實踐等五方面闡釋了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特色,表示這些中國特色都應當在課程思政建設中得以充分體現。他認為,突出中國特色需要在課程體系設計上實現基礎理論、當代實踐和方法能力的并重,在課程內容上體現黨的理論導向、學科理論框架,聯系現實問題和當下實踐,在課程教學上創新教學方法與形式,遵循強調理論學習、重視前期科研、組織團隊攻關、開展集體備課和加強師資建設等原則和要求。最后,王滿傳表示,在課程思政建設中需要把握好中國特色與人類共同價值,公共管理的“道”與“術”,政治與學術,理論與實踐等幾組重要的關系,以更好地展現公共管理課程思政建設中的中國特色。
丁煌發表了題為《<行政管理學>與“以人民為中心”的政府觀》的演講。丁煌從《行政管理學》課程在思政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出發,提出隨著課程思政建設這項人才培養工作的推進,專業課程作為思想政治建設基本載體的作用愈加凸顯。行政管理學作為公共管理類最核心的專業基礎課,承載著幫助學生通過學習政府管理基本理論知識,掌握政府行政管理基本規律,進而樹立正確政府觀的歷史使命。結合長期從事行政管理學課程教學的實踐經驗,丁煌表示,立足中國行政管理成功實踐經驗的運用來啟迪學生學習專業理論知識,掌握基本行政規律,也據此提升培養和樹立學生對政府的價值觀的認識,這概括為以人民為中心的政府觀,其中包含五個方面的內涵,即政府的行政管理必須堅持“以民為本”的價值導向;發揮“民生導向”的行政職能;建立“公民參與”的行政機制;創新“便民高效”的行政方式;確立“人民滿意”的行政標準。最后,丁煌表示,行政管理學課程內容充滿了課程思政的要素,作為教師應當基于對中國現代行政管理實踐的了解,提供更有說服力的教學素材,助力學生接納理解教學內容,培養以人民為中心的政府觀。
孫柏瑛發表了題為《何以理解公共管理課程思政建設內涵?以<公共管理學>教學為例》的演講。孫柏瑛從《公共管理學》課程教學目標與問題兩方面說明其課程思政建設價值。她表示,《公共管理學》課程教學目標有四個關鍵,包含課程思政元素:一是帶入“公共管理”的治理情境,認識中國場景、中國問題和中國經驗;二是展示公共事務治理的屬性,理解人類公共治理的不同制度安排和選擇;三是呈現公共管理理論演進和實踐中人類認識的公共價值及意義;四是解釋公共事務治理中行動者行動的現象及邏輯。隨后,她詳細闡述了對課程思政內涵的四點理解:一是“立德樹人”宗旨下的“以學生本位”的公共管理學教學理念,注重將公共管理學蘊涵的家國情懷與公共價值導入教學全過程,提高講授過程的傳播性與知識的可接納度;二是教學內容的“場景化”引導與作為“發問者”啟發式問題思考,以中國實踐為場景,面向中國問題,從問題研討入手,在治理情境中讓學生理解本土經驗;三是教學過程的知識學習與理論嵌入促進學生比較、對話、反思能力;四是適配教學方式方法設計助推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知識吸納度。孫柏瑛表示,希望通過課程思政元素的注入,更好地實現公共管理自主知識與課程教學的有機融合,打造體現課程思政建設內涵的精品課程。
景躍進發表了題為《如何將中國經驗轉化為學科知識》的演講。景躍進從為什么使用“將中國經驗轉化為學科知識”而不是“社會科學中國化”的追問出發,認為西方社會科學知識存在具有普遍性內容,同時也存在具有特殊性內容,我們同樣需要用中國經驗重建社會科學知識的普遍性。景躍進基于政治學發展背景和歷程,研究領域出現的新變化及需要關注的重點問題,深刻分析如何將中國經驗轉化為學科知識的必然性與迫切性。他表示,改革開放歷史性地改變了中國1840年以來的被動處境,一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正在開辟,其結果將是不同于西方現代化的人類現代化進程的新途徑,在此背景下,我們有五點啟示:一是這個事實對比較政治學提出了嚴峻挑戰,社會科學的價值性開始凸顯;二是這個事實改變了中國政治學和西方政治學的關系,從對標轉向對話,中國實踐成為檢驗西方理論的試金石,成為發展理論的實驗場;三是這個事實意味著,盡管從概念建構到理論知識體系再到學科變革都在啟動,但離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始終保持對現實的敏感性,處理好政治化與學術化的關系;四是理論創新不是另起爐灶,而是通過普遍性與特殊性關系調整,重構統一的社會科學知識體系;五是教學與研究的真正挑戰在于如何發揮學術的想象力,在中國經驗基礎上進行理論與話語創新。
姜曉萍發表了題為《公行天下之道,管成中國之治:<公共管理>課程思政的認知與行動》的演講。姜曉萍從她對教師職業與事業的理解入手,探討了對課程思政內涵與維度的認知。她表示,課程思政內涵應體現以立德樹人為價值目標,以挖掘思政資源為基本,以凝練育人元素為基礎,以促進知識融合為核心,以加快無縫銜接為關鍵,以實現三全育人為格局。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存在“一體兩翼、雙管齊下、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的邏輯關系,課程思政需要從“為誰培養人”的價值維度,“誰來培養人”的主體維度和“如何培養人”的機制維度等三個維度進行深入理解,在課程設計中體現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憲法法治、文化素養和道德修養五方面內容。弘揚“公共精神”是公共管理人才培養的基本,聚焦“治國理政”是公共管理人才培養的基調,警惕“價值迷失”是公共管理人才培養的基核,增強“創新能力”是公共管理人才培養的基礎。姜曉萍分享了提升公共管理課程思政質量的具體路徑:謀劃“系統化”的公管課程思政體系,樹立“專業化”公管課程思政教學理念,構建“矩陣式”公管課程思政模塊,嘗試“集成化”公管課程思政教學方式,推進“浸潤式”公管課程與思政深度融合。作為教師只有把關心關愛融入課程教學中,才能真正實現作為教師的責任。
楊開峰發表了題為《課程思政是中國自主公共管理知識體系建設的試金石》的演講。楊開峰從解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內涵入手,從“中國關照”的自主性、世界觀方法論的自主性、關鍵知識供給的自主性、民族性及在地性的自主性和主體自主選擇的自主性五方面詳細闡述。他表示,要從中國歷史發展邏輯中理解自主性,無論是研究中國境內還是全球性的倫理問題,都需要有“中國關照”,對于三治融合等具有中國特色的問題,需要基于中國實踐理解其內涵與價值。楊開峰認為,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在課程教學中注重啟發學生思考面對價值沖突時作為公共管理者應該如何選擇等問題。他指出,自主知識體系構建需要考慮傳統文化精神內核和思想資源影響,引導學生在比較中理解“倫理政策”的民族性,并依據經驗事實和一般性理論進行再生產、再創造。楊開峰分享了將學生提問作為一種倒逼機制的經驗,提出目前研究與教材體系局限性是課程思政建設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他結合課程教學實踐說明,學生們的觀察以及他們對全球性問題、他國問題、新興技術問題、熱點爭議問題的關注和討論,能夠促進對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構建的思考,因而,促進課程思政建設也是檢驗中國自主公共管理知識體系建設的試金石。
嚴金明概述、總結各位嘉賓的發言。他表示,課程思政為公共管理自主性知識體系建構與“立德樹人”人才培養機制建設提供融匯的平臺,有助于學科關照中國場景、中國經驗與中國問題,回應時代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促進學科知識、理論、話語體系的不斷創新、發展。嚴金明對嘉賓們參加論壇并分享思想、經驗表示感謝,對主旨演講的效果表示肯定,并歡迎各位老師在未來的工作中進一步加強合作交流,強化課程思政建設,共同推動學科的發展。
(責任編輯:林泓帆 顧筱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