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下午,博物館聯合國際文化交流學院舉辦“水墨徽州 紙閱春秋”國際中文日主題活動。博物館館長李貞實、國際文化交流學院院長王建華、清史研究所所長胡恒、清史研究所教授毛立平以及來自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商學院、新聞學院等學院的學生代表出席,其中包括來自埃及、德國、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越南等國家的十余名留學生。活動由博物館館員高云倩主持。
李貞實表示,今年國際中文日的主題為“中文:穿越時空的禮物”,博物館藏徽州文書正是這樣的“禮物”,字里行間勾畫出百年前徽州人的生活點滴,折射著中國古代社會的一個側面。人博將持續發揮高校博物館獨特優勢,與各學院、科研院所深化合作,加強展藏深度解讀和廣泛宣介,同時打造更多優質品牌活動,促進場館育人。
王建華表示,徽州風光令人魂牽夢繞,徽文化更是中國歷史文化長卷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在國際中文日走近徽州文書,有利于國內外同學們以本次活動為契機,通過閱讀、觀察和實地體驗等多種方式進一步認識徽州、了解中國。
胡恒表示,徽州文書的保存與研究體現了中國人對歷史傳承的重視,既是回望過去、以史為鑒,更為面向未來、開拓進取。希望通過國際中文日等文化活動,推動中國與世界各國交流互鑒,為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更好地發展自身文化、保持主體性而攜手并進。
高云倩具體介紹了徽州一府六縣、綿延數百年的歷史概況。徽文化是中國地方文化三大“顯學”之一,文化特色包括“粉墻黛瓦”的徽派建筑、源遠流長的新安理學、“賈而好儒”的徽商文化、血脈相承的宗族文化等。
隨后,博物館館藏部主任陳姝婕帶領大家參觀“耕讀傳家——徽州文書展”,介紹了契約、婚書、訴狀、鬮書等多種類型的文書,它們都是古徽州人社會生活的生動寫照。徽州文書數量眾多、種類豐富、涉及面廣泛,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被譽為“中國歷史文化第五大發現”。
參觀結束后,毛立平帶來“徽州文書與清代社會”專題講座,系統闡釋了徽州文書的內涵與價值,從清代社會經濟、地方社會治理、家庭婚姻與女性三個角度生動呈現徽州文書中所蘊含的歷史文化現象,表示這些文書為研究明清時期的民間社會活動提供了第一手資料,極大地拓展了相關研究領域的廣度和深度,讓人深刻認識到“歷史從來不只是帝王將相的傳奇,更是無數平凡人用契約文書編織的生活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