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由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佛教方志研究與數據庫建設”課題組主辦的《中國古代佛教史學批評史》新書座談會暨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佛教方志研究與數據庫建設”工作推進會舉行。來自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南開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歷史理論研究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等機構的二十余位專家學者出席座談會,圍繞曹剛華教授新著《中國古代佛教史學批評史》展開了深入研討。
本次座談會分為上下兩場進行,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院長、清史研究所所長胡恒代表主辦方致辭,對《中國古代佛教史學批評史》的出版表示祝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歷史與考古出版中心副主任、編審郭鵬代表出版方致辭,介紹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輝煌的學術歷史。
隨后,與會專家圍繞該書內容、學術價值以及中國古代佛教史學批評史的研究路徑等問題展開討論。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張志剛從宗教史書寫入手,強調了新時代的宗教史應該注重宗教的本土化、民族化過程。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所長張風雷認為《中國古代佛教史學批評史》在國內相關研究領域的開創(chuàng)性意義,其成功來自于曹剛華教授深厚的學術積累、充足的先行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李建欣、周廣榮從佛教史籍研究的學術史角度,認為新書的出版繼承并發(fā)揚光大了陳垣老的學術脈絡。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理論研究所研究員董欣潔認為佛教中國化是中華文明創(chuàng)造性吸收轉化外來文明的成果,產生自主知識體系的過程,新書的出版豐富了研究途徑。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汪高鑫辨析了新書的研究對象,強調注重研究歷史評論與研究史學批評的區(qū)別。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何孝榮期望能夠借鑒“活的制度史”的思路,做出一部“活的”佛教思想通史。
此外,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佛學研究》編輯部主任能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重大項目中心副主任張潛,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趙夏等也都從佛教史內涵、未來學術推進、學術成果轉化等角度談了看法。
會議期間,項目組成員袁喆博士展示“中國佛教方志古籍數據庫”操作平臺。該數據庫在古籍全文數字化、圖文對照之外,還增加了讀者校勘、數據知識樹等功能,將打造一款學者與資料進行交互的“數字人文”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