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在中國與意大利建交55周年、同歐盟建交50周年之際,意大利前總理、歐盟委員會前主席羅馬諾·普羅迪到訪中國人民大學并發表演講。
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客座教授丹尼爾·喬萬尼一同來訪。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校長林尚立,中國人民大學師生代表參加活動。
張東剛向羅馬諾·普羅迪一行表示熱烈歡迎。他表示,近年來,中意教育交流合作蓬勃發展,中國人民大學致力于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在融通中外文化、增進文明交流中的獨特作用,對意合作歷史悠久、基礎扎實、成果豐富。展望未來合作前景,中國人民大學將與意大利高等教育機構深化兩國人文交流互鑒、建設合作研究中心、密切青年交流互訪,繼承中意友好傳統,共同譜寫中意友誼新篇章。
演講前,林尚立代表學校致辭。他表示,發展是人類社會的永恒主題,要深刻認識歷史邏輯、系統深化理論邏輯、科學運用實踐邏輯,提煉人類社會發展的寶貴經驗,回應人類社會發展的實踐挑戰,把握人類社會發展的重大機遇,為全球朝著更加平等、包容與可持續的方向發展集中優勢科研力量。
普羅迪以“新世紀秩序下的中歐關系”為主題發表演講,深入剖析了中歐合作的新機遇與新路徑:當前國際格局正經歷深刻變革,世界秩序處于關鍵的轉型期。在這一歷史性時刻,中歐雙方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建立坦誠、深入的對話機制。
普羅迪指出,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我們需要用像水晶一樣透明的視角去審視這個變革中的世界。令人振奮的是,新的合作機遇正在全球各地不斷涌現,這為中歐關系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機。我們必須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把握時代變革的脈搏,充分發掘當前形勢下的合作潛力。當前歐洲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復雜局勢與嚴峻挑戰。一直以來,中歐雙方始終相互支持、攜手并進,在互利共贏的基礎上建立起日益緊密的合作關系。這種歷經時間考驗的伙伴關系,已經發展成為中歐共同發展道路上最堅實的基石。他表示,中歐GDP總和占全球三分之一,雙方在新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合作潛力巨大,中歐一直以來相互支撐的關系為未來合作奠定了基礎。面對復雜局勢,中歐需堅持多邊主義,聚焦經貿與氣候等共同議題,強化機制化合作,唯有開放共贏,中歐才能在新世紀秩序下實現共同發展。
普羅迪表示,“我任職意大利總理期間曾到訪北京,過去幾十年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中國不依賴殖民、不發動戰爭走出一條現代化發展道路,這是值得人欽佩的,也為其他國家的發展提供了范例和參考。”他表示,協調各方利益、制定符合共同發展要求的政策確實面臨巨大挑戰,但中國在此過程中展現出了令人欽佩的決心與智慧。普羅迪認為,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將亞歐大陸緊密聯結,這條新時代的絲綢之路蓬勃發展,讓眾多歐洲國家獲得了實實在在的發展紅利,這正是越來越多國家向中國敞開合作大門、中歐關系持續深化的關鍵動力。面對當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普羅迪說道:“站在人民大學這個知識殿堂里,我特別想強調,我們必須要保持開放包容的心態,在發展中尋求最大公約數。”
演講結束后,應用經濟學院CDG研究團隊以《人與社會全面發展的挑戰與展望:從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到全面發展目標(CDGs)》為題發布成果。普羅迪對中國在減貧和可持續發展領域取得的成就高度贊賞,希望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能夠幫助南方國家擺脫貧困,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普羅迪與中國人民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院長、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翟東升對談。)
(普羅迪與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院長、全球領導力學院院長王文,應用經濟學院教授謝倫裕展開圓桌對談,應用經濟學院院長魏楚主持。)
普羅迪與現場青年學生交流。當被問到“在當前充滿不確定性的國際形勢下,中歐應該如何建立良好合作機制”時,普羅迪表示,盡管存在逆全球化浪潮,但是全球化合作趨勢不可逆轉。中歐雙方在經濟、科技、綠色轉型等領域互補性強,若能加強緊密合作,可以創造出比以往更高效的共贏模式。
(普羅迪一行參觀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
相互尊重、和衷共濟、和合共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正確道路。中國人民大學將繼續深化與歐洲高等教育機構的對話交流合作,為變動的世界持續貢獻人文力量,為中歐關系的長遠發展注入人大智慧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