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由中國人民大學深圳研究院〔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深圳)〕政府統計現代化研究中心和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主辦,深圳市統計局協辦的政府統計政策論壇舉辦,論壇主題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統計測度和深圳現代化統計實踐。
來自廣東省統計局、深圳市統計局、廣州大學、深圳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參會。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副書記青格勒圖、國務院參事鮮祖德、深圳市統計局局長郭馳出席并致辭,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院長李揚主持會議。
青格勒圖指出,近年來,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社會進步顯著,中國式現代化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中國人民大學積極響應國家發展戰略,致力于在統計領域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理論支持與數據保障。統計學科作為學校的優勢學科,在教育部評估中連續多年名列前茅,展現出強大的學術實力。學校對中國式現代化統計測度指數的深入研究,體現了其服務國家戰略、支持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定位,是推動國家現代化進程的重要舉措。他表示,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深圳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成果生動展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實際進程。深入分析深圳的成功經驗,不僅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寶貴參考,也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帶來了實踐啟示。
鮮祖德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黨的二十大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也是科學社會主義的重大成果。中國式現代化內容極其豐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既要遵循現代化的一般規律,更要符合本國的實際。他表示,面對這一歷史使命,科學的理論支撐、精準的數據分析和前瞻性的政策指導尤為重要,尤其是統計工作在其中發揮著獨特而關鍵的作用。在推進制度和方法研究的同時,在統計基礎能力建設、統計學科建設水平提升、新型統計人才培養等方面也要加大投入。特別是在數字化時代,統計學必須不斷創新,充分利用數據科學的新技術,解決以往在書本中或實踐中未曾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腳踏實地,積極行動,將統計學與數據科學更好地結合,推動這兩個領域的深度融合。
郭馳指出,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四十多年來創造了無數的“第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改革創新中精彩演繹的典范。在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中,深圳的統計工作也在不斷追求創新,包括不斷完善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統計指標體系、深化特色指標體系、開展全要素生產率研究、構建適應中國現代化的統計評價體系等。近年來,深圳市政府與國家統計局簽署了統計現代化改革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并計劃通過改革進一步落實該合作協議,推動深圳在統計領域的持續創新與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院長李揚主持會議)
本次論壇共三場學術報告,深入探討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相關議題。
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副院長李靜萍、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經濟社會統計系主任甄峰、中國人民大學深圳研究院政府統計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吳翌琳的報告主題是中國式現代化指數的編制與深圳經濟社會現代化測度分析。本報告重點探討中國式現代化指數的編制方法,并基于該指數對深圳的經濟社會的現代化水平進行測度分析。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也具備基于中國國情的特色。研究通過構建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全面反映中國式現代化的各個方面,深圳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其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顯著的現代化特征。本研究選取了深圳的多個關鍵指標,對深圳2020年至2023年的經濟社會發展進行了詳細分析。
深圳市統計局綜合處處長陳彥祺的報告主題是深圳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研究。本報告以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為主題,構建了科學的統計評價指標體系,并對2020年以來深圳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進展情況進行了深入研究。中國式現代化理論作為一項重要的理論創新,深刻根植于中國的歷史背景、社會現實和發展需求,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理論基石和重要支撐。
中國統計學會副會長,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經濟組副組長,廣東省統計局原黨組書記、局長,正高級統計師楊新洪博士的報告主題是構建中國式現代化之廣東高質量發展監測指標體系。報告以廣東為例,探索建立與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相融合的“高質量發展綜合分類評價指標體系”。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與高質量發展密不可分,一脈相承。為尋找抓手,需設立一套適應于中國式現代化進程評價的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廣東作為中國經濟第一大省,是中國不平衡發展的“縮小版”,在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方面承擔著示范性作用。
深圳市統計局局長郭馳、深圳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李猛、廣州大學經濟與統計學院副院長李正輝、寶安區人工智能產業辦公室高級研究員唐暉、國務院參事鮮祖德、中國統計學會常務副秘書長許亦頻、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教授高敏雪分別進行主題研討。
本次論壇的嘉賓和學者提供了多元的視角,特別是在中國式現代化的評價體系建設、區域特色指標的融入,以及多維數據源與技術融合等方面提出了非常有價值的思考。不僅可以結合地方特色指標體系,開展區域與國別、時間跨度等多層次、多維度的比較分析,還可以充分利用多模態、多來源的技術手段,推動數據融合與智能化分析,提升評估的精確度和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