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下午,由中國人民大學、中共南平市委、南平市人民政府、武夷學院主辦,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紀檢監察學院、中國人民大學當代政黨研究平臺、中國人民大學福州研究院、中共建甌市委、建甌市人民政府承辦,中共建甌市委宣傳部協辦的第二屆武夷論壇“中國之治與中國式現代化”平行分論壇在福建省建甌市建安書院舉辦。
中共建甌市委書記周靖、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院長秦宣出席論壇并致辭。浙江省委黨校(浙江行政學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院)長陳柳裕,建甌市委副書記、市政府市長吳偉出席活動。中國人民大學原黨委副書記吳付來,津巴布韋執政黨(津民盟)契特波思想政治學院院長伊斯梅爾·馬達,越南胡志明國家政治學院副校長黎文利,南方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紀檢監察研究院(廉潔研究院)院長姚文勝,馬來西亞新亞洲戰略研究中心理事長許慶琦,福布斯中國集團董事總經理符錦,中國人民大學紀檢監察學院黨委書記張曉萌,韓國圣公會大學教授李南周,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王義桅等專家學者圍繞“中國之治與中國式現代化”主題各抒己見、交流觀點。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新聞社等12家媒體記者參會。
主題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畢明陽主持。
周靖表示,建甌市作為福建省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化先進縣,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歷史資源,大思想家朱熹在建州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印記,是朱子思想啟蒙地、朱子理學正統發祥地和傳播地,孕育了昌明鼎盛的“建”文化,被譽為“千年建州·理學名城”。周靖回顧了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關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指示要求,強調建甌將深入實施“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推動朱子理學與現代治理結合,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精神力量。周靖指出,建安書院始建于南宋,是弘揚朱子理學的重要場所,在原址重建的建安書院舉辦論壇意義重大,期待專家學者們在論壇上碰撞思想,為“中國之治”出謀劃策。
秦宣指出,中國之治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經數千年傳承與創新,展現出強大生命力。中國式現代化繼承和弘揚了中國之治的優良傳統,又結合時代特征進行了全方位的創新發展,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全新的選擇,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他表示,福建省與中國人民大學合作基礎堅實,此次舉辦第二屆武夷論壇,旨在深入探討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從國際視野深刻剖析中國之治與中國式現代化,分享中國式現代化在福建的生動實踐,加強交流互鑒,凝聚智慧力量。未來要繼續攜手共進,深入探究中國之治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與實踐邏輯,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體系,共同書寫中國之治與中國式現代化的新篇章。
吳付來以《腐敗治理的世界之問與中國方案》為題發言。他指出,腐敗治理是全球性難題,中國在該領域的實踐為全球提供了重要借鑒。他總結了中國腐敗治理的四大特色方案:一是堅持黨的領導,保持反腐敗高壓態勢;二是推進紀檢監察體制改革,健全監督體系;三是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方針,完善清廉教育體系;四是深化反腐敗國際合作,拓展國際“朋友圈”。他呼吁各國攜手,以腐敗治理為切入點,夯實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廉潔基石。
伊斯梅爾-馬達以《非洲民族解放的經驗與啟示——中非共同追求現代化》為題發言。他探討了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歷史背景、經驗教訓及對中非合作的啟示。他表示,非洲解放運動的成功經驗包括團結一致、堅持獨立自主和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然而,非洲解放運動仍面臨諸多挑戰。他呼吁中非在追求現代化的道路上繼續加強合作,共同應對新殖民主義挑戰,推動非洲經濟獨立和可持續發展。
黎文利以《從中國和越南的實踐看現實社會主義模式中的東方價值觀特征》為題發言。他表示,團結、和諧、社會責任等東方價值觀為兩國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文化基礎和動力。他呼吁中越兩國繼續弘揚這些價值觀,加強合作,攜手構建命運共同體,為世界社會主義事業做出更大貢獻,并在新時代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結合國情創新發展,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
姚文勝以《廉潔教育的中國實踐》為題發言。他表示,廉潔教育是反腐倡廉的基礎,旨在培育廉潔意識和行為準則。在中國,廉潔教育是中國共產黨建設的重要內容,各地因地制宜展開探索,重點領域與行業也在發力。當前,廉潔教育呈現全方位拓展態勢,包括覆蓋面延伸、著力點擴展、教育理念轉變、教育手段創新、基礎理論研究深化、輻射領域拓展和體制機制完善。
許慶琦以《中國智慧與中國式現代化》為題發言。他表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根基源于中華文明和文化傳統,實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治理的融合。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理念包括“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追求共同富裕;“人類命運共同體”倡導國家間合作發展;“天人合一”思想推動可持續發展;“依法治國”作為國家治理基石保障社會穩定。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是中國發展的經驗總結,也蘊含全球治國理政智慧。
符錦以《以文化自信構筑中國式現代化敘事》為題發言。他表示,中國之治以文化自信為根基,文化自信是國家治理成功的關鍵。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化繁榮對中國式現代化至關重要。福布斯中國關注國家發展,在文化引領方面發揮作用。中國式現代化為文化自信提升提供寶貴契機,福布斯中國將繼續秉持“全球視野、本土深度”的理念,推動中國文化創新與發展,增強文化軟實力,助力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張曉萌以《以“大黨之治”引領“大國之治”——權力監督的中國經驗》為題發言。她總結了中國共產黨在權力監督方面的四大經驗:一是堅持黨對權力監督的領導,健全黨統一領導的監督體系,以黨內監督為主導,促進各類監督貫通協調;二是堅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通過法律法規和黨規黨紀規范權力行使;三是堅持自我監督與人民監督相結合,實現自律與他律的良性互動;四是堅持以強化權力監督提升治理效能,推動國家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李南周以《現代治理中響應性與問責性之間的關系》為題發言。他表示,全球治理能力與要求之間的差距不斷擴大,形成治理差距,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需要通過加強治理能力來有效滿足治理要求,避免治理差距,保障國家穩定與發展。在治理能力現代化中,響應性和問責性是關鍵原則,二者并非自動并存,需通過制度建設和創新兼顧需求,而中國式現代化的成果依賴于這些努力的共同推進。
王義桅以《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意義》為題發言。他表示,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是再造中國,更是再造現代化本身,為未來再造世界提供新思路。中國式現代化推動中華民族三大文明轉型,強調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目標,引領數字文明和生態文明時代,強調各國應走符合自身國情的現代化道路。
中國人民大學福建校友圓桌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福建校友會副會長,福建華仁興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福州仁達綠色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唐青主持。7名校友結合福建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治理案例,分享了中國之治與中國式現代化在福建的生動實踐,引發了現場熱烈反響。
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人大工委黨組副書記、平潭縣人大常委會主任鄧培樹表示,建甌是朱熹思想的發祥地,朱熹思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契合,具有積極意義。同時,僅簡單恢復傳統文化是不夠的,還需在吸收和學習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與發展。
福建理工大學自然資源制度和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姜志法從改革創新與法治思維方面,提出了地方政府應深刻理解“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在工作中要堅持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以更好抓落實。
南平市發改委黨組成員、副主任戚斌表示,西方治理存在諸多缺陷,中國之治與中國式現代化更具優勢,南平市在踐行中國式現代化方面做出了大量探索,是福建省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意義。
福建師范大學教授宋美杰表示,福建文化精神具有創新性和突破性,“福文化”成為凝聚福建文化的重要載體,福建目前正通過“閩人系列”“四海傳福”等活動講好福建故事。
福州市社會科學院院長陳昕認為,習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間,就已經開始了對“什么是中國式現代化”以及“如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行了探索和實踐。從科學謀劃“3820”戰略工程到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這是市域范圍內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早期探索與生動實踐。因此,福州是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最早孕育地和實踐地。
南平市委改革辦副主任王君表示,福建南平在有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積極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創新社會治理與民生領域改革等方面走出了一條獨具南平特色的道路,是中國式現代化在地方的生動演繹。
浙江省委黨校科研處處長劉力銳、校辦副主任季文偉、科研處副處長卜永光,越南胡志明國家政治學院教授阮明環,馬來西亞新亞洲戰略研究中心資源總監陳淑瓊,津巴布韋執政黨(津民盟)契特波思想政治學院教授助理奧斯汀·蒙胡奎·茲沃穆亞·奇里薩;建甌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主任,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市總工會主席池清使,建甌市政協黨組書記、主席周建芳,建甌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葉華,及各鄉鎮(街道)黨(工)委書記、市直有關單位主要負責同志、有關協會負責同志參加會議。
武夷論壇是中國人民大學與福建省南平市合作創辦的國際學術論壇品牌,旨在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兩個結合”的重要論述,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時重要講話精神和在福建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整體研究闡釋中華五千年文明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系統關聯,以宏闊視野、創新思維深度闡發中華文明思想精髓、價值理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打造全球文明互鑒的“思想高地”。本屆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中共南平市委、南平市人民政府、武夷學院聯合主辦,采用主論壇引領、四地分論壇協同的復合模式,校地聯動實現南平市建陽區、武夷山市、建甌市和浦城縣‘一地一主題’,深度激活地方文化基因。來自中國、韓國、馬來西亞、黎巴嫩、越南、津巴布韋、北馬其頓、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國的百余位專家學者參加論壇,人民日報社、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求是雜志社、光明日報社、中國日報社、中國新聞社、解放日報社、人民網、長安街知事等多家主流媒體積極報道此次論壇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