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下午,中國人民大學第十八屆文學節“文學與遠征”開幕式舉行。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副書記鄭水泉出席開幕式并致辭。《人民文學》雜志主編、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得主、長篇小說《北上》作者徐則臣,電視劇《北上》總制片人張書維,電視劇《北上》“周海闊”飾演者高至霆和150余位師生代表參加活動。
鄭水泉在致辭中表示,文學本身就是一場不斷跨越邊界的遠征。文學需要在遠征中激發創造的情感,遠征需要文學精神的滋養。從2006年走到今天,文學節的影響力不斷擴大,顯示度不斷增強,已經從人大校園的一方文化景觀,成長為高校開展人文教育的標桿品牌。在全球化與科技革命相互交織的今天,青年最富有朝氣、最富有夢想。希望同學們激活敢于出發的勇氣、鍛造攻堅克難的韌勁、保持永不言棄的信念,在遠征中破繭突圍開新局、礪劍前行走新路、擎炬明心建新功。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黨委書記顏梅表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立時代之潮頭、發思想之先聲的精神火炬,始終燃燒在每一位人大文院人的心中。要提高政治站位,用好文學院與生俱來的紅色基因和家國情懷,賡續中國百年紅色文學傳統,引導學生立報國強國大志向、做挺膺擔當奮斗者。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院長陳劍瀾對文學節活動作總體介紹。他表示,本屆文學節將在對文學精神的縱深開掘中,打開文學創作的新可能,激活文學育人的新功能。活動分為“時空·紀行”“科技·擺渡”“家國·洄游”“書寫·復征”四大板塊,將開展主題對談、學術講座、詩歌朗誦、文化出游、話劇演出、辯論表演、著名導演進校園、人大作家作品首發式等十余場系列活動。
開幕式后,舉行“‘北上’與一代人的‘遠征’”對談活動。徐則臣、張書維和高至霆三位嘉賓暢談運河史詩中的生命流動與代際傳承。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江棘主持對談活動。
徐則臣談到,小說《北上》中運河的鮮活細節源于童年記憶——巡游水中的小船、桑葚染紫的指尖、水邊勞作的皮膚質感,這些真實體驗構成了文學創作的根基。京杭運河不僅是地理坐標,更是文明交融的紐帶。運河由南向北的流動串聯起生命的脈絡,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隱喻。從《跑步穿過中關村》的市井觀察,到《耶路撒冷》的沉淀思考,再到《北上》的史詩建構,創作是經驗累積與認知升華的疊加過程。他表示,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長篇小說需承擔“解構時代壯闊、體察生命細微”的使命,創作者要一步一步向前走,才能在持續寫作中更好描述、更加真實展現這個世界。
張書維分享了電視劇《北上》的改編歷程。為了還原運河沿岸的煙火氣,主創團隊歷時數月輾轉運河沿線采風,最終在昆山實景搭建“花街小院”,將河面汽笛聲、臨河民居等元素融入劇情。
高至霆則從角色成長視角切入,剖析運河少年從被動接受生活到主動突破邊界的心理蛻變。“沖出去”的吶喊不僅是地理遷徙,更是精神覺醒的象征。
“勺池雖小,可納江海”。運河北上的終點是人民大學辦學的新起點,江棘以人民大學與運河的淵源為引,將小說的時間線與自身經歷、歷史體悟相結合,圍繞嘉賓分享的內容不斷把對談話題引向深入。
在互動環節,師生們圍繞“角色命名”“作品改編”“人物飾演”等展開提問。
中國人民大學舉辦文學節活動始于2006年,歷屆文學節以其滋味鮮明的亮點主題、對文學精神的深刻探討、對社會現實的溫情關照,多角度展現文學魅力,弘揚人文精神,持之以恒、源源不斷地給廣大師生帶來豐厚的精神滋養。在這里,師生探討過“山河”、凝思過“閱讀”,文學與“故鄉”“未來”“時空”“媒介”“記憶”和“時代”等關鍵詞。近年來,文學節的影響力不斷擴大,顯示度不斷增強,已經從人大校園的一方文化景觀,成長為高校開展人文教育的標桿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