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下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題研討會暨“名刊薈”第3期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中國人民大學學報》主編林尚立出席開幕式并致辭。
林尚立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創造性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原創性論斷,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鞏固和拓展了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本次專題研討會既是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應有之義,也旨在搭建多學科、多領域交流平臺,對于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創新與實踐深化具有重要意義。中國人民大學愿與學術界一道,推動學術期刊以學術研究為引領,以鑄魂育人為根本,以凝聚共識為使命,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構建者、行動引領者、價值傳播者,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譜寫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時代華章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開幕式由科研處副處長、期刊管理中心副主任錢明輝主持。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王延中,中央民族大學中華民族共同體學院副院長、教授嚴慶,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宋友文,中國人民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院研究員段成榮先后作主旨報告,《中國人民大學學報》常務副主編宋健主持。
王延中以《推進現代化國家建設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有機統一——再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為題作主旨報告,他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明確新時代新征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與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兩大任務。一方面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另一方面以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是內在統一的,具有深厚的邏輯關聯。
嚴慶以《抵邊與觸底:邊疆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協同推進探賾——以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為例》為題作主旨報告,他結合西雙版納的實踐案例,深刻闡釋了非均衡現代化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互構邏輯,揭示出邊疆現代化的特殊性與普遍性。“一直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關注邊疆民族地區的穩定與發展。邊疆現代化需以非均衡布局實現全域協同,以特色實踐促進國家整合,為多民族國家破解‘差異與統一’治理張力提供理論與實踐范式。”
宋友文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項文明的事業》為題作主旨報告。他表示,從文明的視域探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可以從存在論、方法論和價值論三個方面展開,特別是“第二個結合”融合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打開了嶄新理論空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豐富民族話語體系中構建包容性文明范式,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凝聚最廣泛民族合力,在超越西方民族理論中建設人類文明新形態。
段成榮以《雙路徑驅動:我國各民族就業人口產業結構現代化的一個中層理論解釋》為題作主旨報告,他表示,中國特色“雙路徑”驅動,有效縮小了不同民族之間的經濟差距,也大力推動了區域協調發展,由此探索并實踐出一條以區域協作推動共同富裕、以民族經濟發展促進民族交融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產業結構現代化道路。“我國各民族就業人口產業結構現代化呈現出‘共發展、短時間、多模式’的特征,已超出以工業化驅動的勞動力線性轉移的西方理論的解釋范圍。”
圍繞主旨報告內容,中共中央黨校二級教授徐平,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教授黃銳,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健康學院教授劉爽,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黨建學院教授王海軍進行評議,并與發言人問答交流。《中國人民大學學報》副主編聶敏里主持。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研究員張哲,北京科技大學科技史與文化遺產研究院副教授王雨晨,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吳秋翔,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健康學院副教授巫錫煒,《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編輯周陳等青年學者圍繞相關學術議題展開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