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上午,“《黃河大合唱》從這里唱響”專題展開幕式暨《〈黃河大合唱〉簡史》圖書首發儀式在博物館舉行。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副書記鄭水泉,西北民族大學黨委副書記石迎春,西北民族大學黨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韓瑛,《黃河大合唱》詞作者光未然(張光年)次子、《黃河大合唱》傳承志愿者、德國紅點及多項國際工業設計大獎獲獎設計師張安東,光未然內侄、抗戰文化研究者、《黃河大合唱》傳播活動策劃人黃平,光未然內侄女、西北民族大學音樂學院作曲與音樂學系主任、西北民族大學《黃河大合唱》研究中心主任、《黃河大合唱》展覽館館長黃煒,中國人民大學團委、檔案館、校史館、博物館、出版社相關負責同志及師生代表出席。儀式由博物館、校史館館長李貞實主持。
鄭水泉表示,“《黃河大合唱》從這里唱響”專題展是學校舉辦習近平總書記到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三周年系列活動的重要內容。中國人民大學與《黃河大合唱》的血脈淵源鐫刻在民族記憶深處,我們要牢記使命,不忘初心堅守,以史為鑒、以藝載道,回溯那段以血肉之軀鑄就的精神豐碑;要匯聚資源,深化藝術教育,以“資源整合、協同創新”為抓手,積極探索新時代“藝術教育”與“審美教育”的實踐新路徑;要持續創新,打造博物館里的“思政課”,始終堅持思政引領,注重學科融合,持續加強美育課程思政建設,激勵師生立時代潮頭、發思想先聲,以藝術形式深化愛國主義教育,凝聚新時代的奮進力量。
石迎春表示, 西北民族大學與中國人民大學承載著同源共生的紅色血脈,在高等教育發展的壯闊征程中,共同賡續著跨越時空的延安精神譜系。兩校將以此次展覽為依托共同深耕《黃河大合唱》的歷史脈絡梳理、藝術創作探究及其跨時代傳播路徑研究,力爭推出更多具有學術深度與創新價值的標志性成果,為鍛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譜寫新篇章。
張安東表示,《黃河大合唱》誕生于中華民族抗日救亡的危機年代,這首歌曲表達了億萬人民內心的呼喚。1939年,《黃河大合唱》在陜北公學大禮堂首演,在抗戰烽火的洗禮下,迅速成長為中華兒女愛國救亡的號角。今天,我們要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時重要講話精神,唱響新時代的“黃河大合唱”。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永強在致辭中介紹了《〈黃河大合唱〉簡史》的出版歷程。他表示,這是一部飽含歷史溫度與文化厚度的作品。作者團隊依托親歷者口述、文獻考辨和實地考察,還原了《黃河大合唱》這部恢宏巨作從戰火中誕生、在時代里淬煉的真實脈絡。這本書,不僅是《黃河大合唱》這部經典作品的生動“傳記”,更是一部記錄民族精神覺醒與藝術創新的“精神圖譜”,是新時代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載體。
鄭水泉、石迎春、李永強、張安東、黃平、黃煒、于波、隋圻為《〈黃河大合唱〉簡史》圖書首發揭幕。
張安東、黃平向學校捐贈了“毛澤東同志1937年10月23日為陜北公學題詞”書法作品,鄭水泉代表學校接受捐贈。
儀式由博物館、校史館館長李貞實主持。
儀式結束后,現場嘉賓一同參觀展覽,張安東、黃平、黃煒等分別從藝術和歷史角度進行導覽。
86年前,凝聚民族精神的《黃河大合唱》在延安陜北公學大禮堂唱響,以黃河的咆哮之聲喚醒中華兒女的斗志;86年后,以展覽與文物為載體,唱回中國人民大學,讓我們重溫這段波瀾壯闊的藝術史詩,傳承永不褪色的紅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