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人民大學的教授,常有一些對就業感到迷茫的學生向鄭功成傾訴。
他理解年輕人的苦悶,也清楚就業本就是一個很復雜的社會問題,想要短時間內解決并不容易。作為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勞動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坐在人民大會堂聽取國務院總理李強作政府工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時,愈發深切地感受到,要解決就業問題,“要有得力措施多管齊下,更要有信心!”
就業是民生之本,一頭連著千家萬戶,一頭連著經濟大勢,是今年兩會最受關注的話題之一。李強說,今年,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以上。各地區各部門要多出有利于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包括加強財稅、金融等政策對穩就業的支持,加大促就業專項政策力度。落實和完善穩崗返還、專項貸款、就業和社保補貼等政策,加強對就業容量大的行業企業的支持等。
這些利好就業的消息,很快從人民大會堂傳到祖國各地。在代表委員的小組討論中,就業話題一再被提及、被熱議。
不能單純把就業問題歸結為崗位不足
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負責人、國務院研究室主任黃守宏分析,今年的報告更加突出了就業優先導向。為了實現就業目標,特別是保障年輕人、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報告提出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大重點行業企業和重點群體的支持,以及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幾個方面舉措。黃守宏表示,現在就業壓力大和結構性矛盾并存,既有“有人沒活干”的問題,也有“有活沒人干”的問題。
鄭功成說,近年來,保持多年高速前進的中國經濟增速逐步放緩,加之此前幾年疫情,對就業確實產生一定影響。但從長期來看,中國經濟一定會長期向好發展,自然會帶來更多就業機會。
“目前我國一些產業存在結構性問題,還有巨大的就業空間尚未被挖掘出來。”鄭功成以養老服務為例,認為發展銀發經濟、養老服務會產生大量的崗位需求。到歐洲一些國家訪問時,他了解到,在一些國家,一個失能老人平均需要1.3-1.5個全日制的職業護理人員為其服務。而據國家衛健委數據,目前我國失能、半失能老人數量超過4000萬。“這需要多少人來為他們服務啊!”鄭功成說,正因為缺少社會化的養老服務,現在很多高齡或失能老人要么過著很沒有質量的生活,要么就成了家庭的負擔。
“所以,不能單純把就業問題歸結為就業崗位不足。”鄭功成說,現在的問題是,如何讓更多年輕人進入社會服務領域,包括為老年人、兒童、殘疾人提供相應的社會服務,并保障讓其獲得體面的收入和社會地位。這就需要政府加大公共投入并有效撬動社會投入,同時強化政策引導,社會各界群策群力。
民營企業是就業的蓄水池。鄭功成說,“國家正在采取措施,除了在國家發改委設置民營經濟發展局等,還擬制定專門法律即通過法律手段來保護民營企業和企業家的合法權益。”從政府工作報告可以看出,民營經濟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大,對他們的保護措施越來越有力。
鄭功成認為,民營經濟健康有序發展,不光推動經濟增長,而且會帶動就業增長。
就業既要打通“堵點”,還要打開視野
“預計今年高校畢業生超過1170萬人。要強化促進青年就業政策舉措,優化就業創業指導服務。”聽到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這些話,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大學黨委書記楊賢金作為教育工作者,深感責任重大。
計劃報告中也提出,實施先進制造業促就業行動,拓寬就業增長點。實施好促進青年就業三年行動。優化機關事業單位、國企等政策性崗位招聘(錄)安排。按照預算報告,2024年,中央財政擬安排就業補助資金667億元,重點支持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就業困難人員等就業創業。
楊賢金表示,“就業工作對學校而言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高校要把就業工作,作為檢驗學生培養質量的指標和檢驗標尺。”
一直關注青年就業問題的全國人大代表、揚州大學校長丁建寧認為,當前,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總體穩定,但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招人難”與“求職難”并存,“慢就業”與“緩就業”現象突出。
計劃報告中提出,加快調整高校學科專業布局結構,促進高校學科專業設置與人才實際需求更加匹配。丁建寧認為,如何提升高等教育供給與社會需求的適配性至關重要。要從人才“培養關”和“出口關”雙向發力,打通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堵點和卡點。
他認為,一方面要創新多元協作機制,提升人才培養精度。學校要廣泛開展政校企協同育人,提升人才培養的精度和質量,緊密跟蹤行業發展動態,適時調整專業課程設置,確保教學內容與行業需求同步,使學生畢業時能夠滿足直接上崗的要求。另一方面,高校應統籌構建多元互動、多向協同、多方聯動的“大就業”教育服務體系。
“幫助學生就業,是全校所有教職工的重要職責。”楊賢金認為,就業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推動招生、培養、就業全鏈條聯動,為畢業生高質量就業提供更加堅實的服務保障。
在天津大學,班主任、研究生導師都要主動幫助學生了解國家戰略需求和產業發展趨勢;師友導師、輔導員分析為學生進一步分析就業形勢,加深其對行業、企業和職業的認知。學校還主動出擊,持續訪企拓崗,重點走訪人才輸送較少的地區、行業、單位,以輔導員掛職鍛煉等措施,讓人才輸送精準對接,千方百計開拓高質量崗位渠道。
也有代表提出,盡管學校下了很大力氣想方設法幫助大學生找工作,但有的大學生卻對就業并不太“感冒”。
如今的90后、00后年輕人在物質豐裕的年代長大,到了找工作的時候,有些人不愿像父輩那樣吃苦,只想找輕松又高薪的工作。對此,楊賢金認為,要引導學生樹立健康的就業觀,很多學生并不是不愿奮斗,而是找不到方向感。為此,他們引導學生樹立“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的就業觀,鼓勵廣大學生在國家發展的廣闊藍圖中,實現個人理想。
楊賢金講了一個學生的故事。天津大學2021級碩士生黃國峰,因為在攻讀碩士期間,主動關注來自工程實際需要的課題,其研究成果解決了工程難題,受到行業企業高度認可。到了研三畢業時,他卻放棄高薪,選擇進入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投身國防事業。
穩住就業就是兜牢民生底線
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作為中國最后告別“絕對貧困”的地區之一,就業被認為是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的重要抓手。全國人大代表、涼山州寧南縣南絲路集團銀鴻絲業有限公司工會副主席晏魯作說,她所在的企業有1100多名員工。
“這些員工幾乎都是本地人。”晏魯作說,員工們大多來自農村,離縣城不遠的可以每天回家,離得遠的就在縣城租房住。不管怎樣,相比在農村,在企業上班能大大增加家庭收入。
就業崗位來自企業,背后則是產業的支撐。據晏魯作介紹,蠶桑是寧南縣的支柱產業,全縣有30萬畝蠶桑基地、10萬蠶農,全縣幾乎一半的人都在栽桑養蠶,全縣養蠶收入達7.6億元。
不僅是蠶桑業,烤煙種植也是寧南縣的一大產業,晏魯作的一些親戚就是靠種植烤煙致富的。
打贏脫貧攻堅戰以來,涼山州就是靠一個個產業所創造的就業機會讓老百姓穩住家庭收入的。
與寧南縣相鄰的涼山州布拖縣拉果鄉阿布洛哈村,這個地處金沙江畔偏遠的“懸崖村”,也靠小產業為小小的村莊創造了珍貴的就業機會。全國人大代表,阿布洛哈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吉列子日說,現在村里有臍橙種植和黑山羊養殖業,為村民創造了就業機會。
在我國832個脫貧縣,就業為鞏固脫貧成果做出了顯著貢獻。農業農村部的數據顯示,在這些脫貧縣,近3年脫貧勞動力每年務工就業規模保持在3000萬人以上。
在幾年前剛剛脫貧的阿布洛哈村,現在就有很多人選擇外出務工,務工收入顯著改善了家庭條件。吉列子日說,全村60多戶人中已經有10戶人買了汽車,家家戶戶都有摩托車。
聽完政府工作報告走出大會堂時,全國人大代表盧玉勝滿臉笑意。他認為一系列促就業政策正在加碼,會給鄉村振興帶來一大批青春力量。他來自福建省福州市永泰縣同安鎮西安村,期待更多政策出臺持續推動年輕人參與鄉村振興,他說,“鄉村是個大舞臺,我的家鄉山清水秀、一二三產業發展都需要大量青年人才,歡迎大學畢業生來這里施展才華。”
(原文刊載于《中國青年報》2024年3月8日第5版)
原文鏈接:[中國青年報]穩就業就是穩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