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去村里上一堂‘接地氣’的創訓課!”
仲春時節,同安鎮漫山的茶香、溯大樟溪而上的梅林、北緯25度的“桃源秘境”……在福州市永泰縣,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將一堂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溫度的“卓越三農·知行”創訓課程開到了廣袤田野中。
地方出題
“怎樣借助科技賦能,擴大傳統茶產業的品牌影響力?”
“油茶產業如何更好地進行產業鏈升級?”
“如何打造全國首個以生態為核心競爭力的青梅產業示范小鎮?”
“如何通過多元利益聯結模式優化,實現鄉村產業與農民收益的可持續共享?”
......
在永泰,這張制約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與鄉村振興的問題清單,正等待來自“卓越三農·知行”創訓課程的“智囊團”進行解答。
3月16日—4月12日,帶著這張長長的問題清單,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2024級專業學位碩士班的41位同學從北京出發,跨越近兩千公里,走進了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永泰,在福州研究院開啟了他們的創訓之旅。
從北京到福州,課堂坐標變了,內容卻依然“硬核”。
在授課環節,由農產品市場營銷到農村普惠金融,再到縣域鄉村振興,“三合一”的理論課程包干貨滿滿。
“農產品市場營銷”的課堂上,立足農產品市場和農業產業振興,結合直播電商、區域公用品牌等新興業態,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于亢亢深入剖析了農產品渠道拓展與價值提升策略,“創訓課程打破了傳統課堂的定義,把在地的理論與實踐教學融合在一起,將賦予經典理論更持久的生命力。”
從“數字金融時代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與創新”講起,朱乾宇副教授系統講授了不同主體與農村普惠金融創新的關系,“創訓課程引導學生超越單一的學習者身份,擔當起‘研究者’和‘創造者’的雙重使命。”
“三門課程中,縣域鄉村振興案例研究不僅為實地調研提供了基本的工具箱,也為后續的產業案例分析提供了縣域城鄉融合發展、富民鄉村產業、全產業鏈分析等更多元的視角。”此次創訓課程的負責人仝志輝教授說。
從理論到田野,教學方式變了,收獲卻只增不減。
在咨詢服務調研環節,圍繞鄉村振興部署與職能、相關鄉鎮產業發展重點、農村金融機構改革、縣域鎮域產業發展規劃以及鄉村治理經驗案例等議題,師生們和行業專家一同組成創訓團隊,分赴永泰縣4個鄉鎮展開調研,以“共謀共創”模式破解產業升級、利益聯結、金融扶持、品牌打造等實踐難題,最終形成以產業調研報告為核心的“1+N”應用性創訓成果展示機制。
調研中,行業專家元一智庫農研中心主任鐵丁、北京杞色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龐雁、食趣自然(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崔雪也和同學們一起,走進這片田野。
崔雪發現,“創訓課讓理論思考得以在田野中扎根,讓分析解決問題在決策咨詢中展開,很好地勾連了理論與實踐、學界與業界、現實與未來。”
“實踐所需,就是我們研究所向。”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鐘真說。“創訓課就是要以問題為導向,打通課堂與田野,引導學生直面地方發展與鄉村振興中的難點與痛點,真正把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寫在永泰大地上。”
服務探題
當學術的根須扎進實踐的土壤,當書本的墨香與田野的呼吸交融,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在永泰縣同安鎮,茶是大產業。走進茶文化交流中心,從種茶、采茶、做茶、售茶等單一茶產業鏈條,到集休閑、觀光、體驗于一體的“茶文旅”“茶膳食”“茶研學”等新興茶產業生態,一條以茶興產、以茶促旅、以茶富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正從這里走出。
“當地茶產業該如何以茶富農?”
“以茶產業為依托,如何才能更好地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從綠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政府需要做什么?”
……
沿著這條路,帶著這些問題,同學們敲開鎮政府辦公室的門與基層干部座談,走進茶產業合作社的生產車間與企業代表交流,再走上田間地頭和每一戶最普通的茶農話話家常,他們用自己的腳步丈量一座座茶山,用心謀劃“永泰細茶”的品牌蝶變。
“只有走近他們,才能真正了解他們在關心什么、思考什么、擔憂什么。”調研小組成員唐謙說。
在梧桐鎮油茶產業龍頭企業,同學們也意外地發現這里和想象的不一樣。
“我們一開始認為當地這個油茶產業發展十分滯后,產品線單一,品質也不高,連作坊都是土坯房。”付宇恒是油茶產業調研小組的一員,直到走進“仙品源”山茶油企業的生產現場,他和小組成員才意識到,一粒小小的茶籽,借助產、學、研一體化合作,就能撬動一整套涵蓋基地種植、食品加工、日用化工、生物醫藥、產業觀光五大版塊的油茶全產業循環生態經濟鏈布局。
在永泰縣,不光茶籽別有“玄機”,一顆青梅背后更藏著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大文章。
正是青梅接近成熟的季節,葛嶺鎮蒲邊村果農在梅林中走走停停,查看梅樹的長勢。青梅產業調研小組發現,有將近6.3萬畝種植面積、青梅年產量達6.7萬噸的青梅大縣永泰,在農業現代化步伐加快的今天,仍面臨成長的煩惱。
“光靠青梅賣個好價錢掙錢的年代已經過去了。”小組成員魏呈姝說,“我們要從更宏觀的視角、更系統的思維去賦能第一產業,比如永泰的青梅產業能不能與生態觀光產業實現融合發展,發生點不一樣的化學反應。”
調研小組成員許伊潼說,“課本里的‘縣域經濟’是冷冰冰的文字,實地看到的卻都是活生生的‘人’與他們的生計。”
“只有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發現鄉村振興從來不是紙上談兵,而是蹲下來傾聽每一聲‘期望’與‘難處’,是把政策文件轉化成田間地頭的可行方案,是帶著問題清單來、拿出解題思路走的‘沉浸式參與’”。穿行在蜿蜒曲折的山麓中,同學們寫下這段咨詢服務工作筆記。
高校答題
4月11日下午,福州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鄉村振興咨詢服務中心成果匯報會現場,創訓課程咨詢服務報告新鮮出爐。
以《“生態+”賦能產業鏈升級——打造全國第一生態青梅小鎮的建議》破題,青梅產業小組在報告中講述了“一顆青梅背后的產業發展大文章”,通過深入分析葛嶺鎮產業發展基礎與上下游發展現狀,提出“‘生態+’當成為貫穿青梅產業鏈上游、中游、下游的重要要素,進行三次價值增值從而賦能產業鏈升級與價值實現。”
永泰縣葛嶺鎮副鎮長佘灼兒說,“報告緊跟時代發展的脈搏,以生態賦能整個產業鏈轉型升級,很好切中了地方發展的實際需求。”
“從低產到盛產,從粗放經營到精細管理,從單一功能到多元產品,永泰縣油茶產業亟需走出一條轉型升級的現代產業發展之路。”油茶產業小組在報告中提煉出油茶產業發展的三大核心機制:中心村黨委引領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差異化定位下全域產業高質量發展布局、生態資源價值轉化助力油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這些調研發現被同學們一一寫進了《資源整合、差異化布局與生態價值轉化——永泰縣梧桐鎮油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三大機制創新建言》調研報告中。
在永泰,產業發展如何帶給農戶實實在在的收益?這其中有哪些風險和挑戰?基層政府又應當如何克服?這是永泰縣委鄉村振興辦副主任鄭清錢一直頗為關切的問題。
在同學們提交的《永泰縣鄉村產業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優化方案——基于多產業案例調查》報告中,鄭清錢找到了答案。
不久前,鄭清錢就站在這個講臺前,與創訓課程師生分享他在永泰縣“三農”工作中的困惑和思考。
“這是我第二次站上這個講臺,”聽完大家的報告,他很欣喜,“今天,我的許多問題都得到了回答。同學們提出的茶園托管機制、油茶康養項目和生態加工理念,直指永泰縣特色農業振興、農文旅發展、區域公共品牌建設的痛點難點,政策契合度高、成果實踐性強、模式可復制性強,同學們為永泰的農業產業發展帶來了新點子。”
“如何調動農戶積極性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永泰縣城峰鎮副鎮長林淮說,同學們提出通過政策引導、技能培訓與新媒體營銷形成產銷聯動,破解“增產不增收”困局,推動短期提效與長期品牌建設的協同發展的建議,既契合實際,又富于創新。
匯報會上,永泰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方惠忠高度評價創訓課程團隊調研成果,“聚焦永泰青梅、油茶以及茶產業,創訓課程選取典型村落開展研究,為破解永泰縣產業高質量發展難題提出‘生態青梅小鎮建設’‘茶旅協同發展’等建議,與永泰生態優先戰略高度契合,具備政策落地的現實可行性,為永泰縣改革發展注入新的動能。”
28天,41名同學,在永泰縣實地調研交出了一份“地方出題—服務探題—高校答題”的創訓答卷。
期待更多學子從書齋走向田野,為解決實際問題貢獻人大人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