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至20日,通州?全球發展論壇(2024)在北京舉行。本屆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主辦,中國人民大學和通州區人民政府共同承辦,以“構建發展共同體,共創人類新時代”為主題,圍繞“全球智慧治理與人類發展新形態”等議題設置11個分論壇,來自全球40多個國家的千余名政要、國際組織代表、駐華使節、知名學者和企業家齊聚一堂,共商全球發展,共話人類文明。
聯合國第八任秘書長、博鰲亞洲論壇理事長、潘基文基金會理事長潘基文指出,人類處于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世界多重危機疊加、全球不確定性增多,世界范圍內的地區沖突、流行病、氣候變化等危機不斷加劇和擴大。我們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開辟一條充滿活力的新道路來應對新挑戰。中國正引領全球發展,攜手各國建設一個更具韌性、可持續性和包容性的未來,朝著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邁進。
“本屆論壇圍繞多邊主義、全球治理改革、新能源、氣候、糧食系統和安全等議題召開,可謂恰逢其時。我們必須繼續團結起來,共同為世界提供一個可持續、和平與繁榮的未來,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開創人類美好明天注入嶄新活力。”潘基文說。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肖捷表示,中國以自身發展實踐及成就充分證明,發展才是硬道理,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近年來,中國以實際行動促進全球發展,為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注入中國力量。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各國應堅持發展為第一要務,進一步凝聚發展的國際共識、構建發展的伙伴關系、培育發展的新動能、營造發展的國際環境,共同推動全球共同發展。當前,中國正以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將為世界發展提供新機遇。中國始終把自身發展置于人類發展的坐標系中,始終把自身命運與世界各國人民命運緊密相連,始終把中國人民利益同各國人民共同利益結合起來,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共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陳洲表示,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系統部署,不僅為中國發展開辟廣闊前景,也將為世界發展注入新動能。希望各國政黨構建“共生共長”發展共同體,堅持人民至上,凝聚發展共識;構建“公平公正”發展共同體,踐行多邊主義,打造合作新模式;構建“普惠包容”發展共同體,加強文明交流,攜手推進現代化,為共創人類新時代貢獻力量。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表示,通過舉辦論壇,“我們在溝通對話中達成新共識,在相互尊重中謀劃新發展,在互學互鑒中譜寫新篇章,為應對全球性發展挑戰開展了戰略對話,凝聚了發展力量,構建了新的對話平臺,為以推動全球發展共識的確定性應對當今世界發展的不確定性,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新世界開辟了新的合作模式。”張東剛在論壇上發布“面向2050人類全面發展”的四項行動倡議:即共同形成推動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最終實現的合力;共同分享促進全球發展與世界現代化發展的實踐經驗;共同聚焦“2050世界發展”,推動世界朝著人與社會全面發展的方向前進;共同防范2050年世界發展紅線,避免全球出現重大發展危機。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林尚立表示,本屆論壇旨在創新把握當前全球發展形勢,堅定發展信心、重塑發展理念、探尋發展路徑、共創發展成果,為攜手構建發展共同體提供重要智慧和有益借鑒。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追求的是發展,崇尚的是共贏,傳遞的是希望。讓我們攜手并肩,團結奮斗,以人類前途為懷、以人民福祉為念,凝聚發展共識,培育全球發展新動能,推動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全球發展共同體。
本屆論壇發布了《人類2050:人與社會全面發展》報告,創造性地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為全球發展提供的五大經驗,同時提出2050年全面發展目標的四大方向及四大紅線。
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為全球發展提供規模化發展經驗、均衡化發展經驗、和諧式發展經驗、穩定式發展經驗、和平式發展經驗;2050年全面發展目標的四大方向為:“集體+制度”導向的世界經濟重塑,“集體+技術”導向的全球基建互聯,“個人+技術”導向的數字技術發展以及“個人+制度”導向的清潔能源發展,旨在以更清晰、精準的統一標準為人與社會全面發展的科學演進提供前瞻性指引;2050年全面發展目標的四大紅線為:堅決防止大規模世界戰爭,防范全球性經濟危機,警惕技術發展失控危機,避免人為性極端氣候災難,以更好應對全球安全面臨的諸多風險和挑戰,促進全球社會長期可持續發展,走向一個更加和平美好的未來。
通州?全球發展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于2023年創辦,由中國人民大學與通州區人民政府共同承辦。論壇以“關注全球發展、關懷人類命運”為宗旨,構筑世界各國政界、學術界及商界共商共議全球發展戰略問題的高端對話平臺,從全球發展、全球安全、全球文明三個維度產出原創性、前瞻性高質量研究成果,為中國與世界的發展實踐提供理論指引和智力支撐。本屆通州?全球發展論壇是中國高校首次參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規劃設計的國際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