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9日,通州·全球發展論壇(2024)“全球糧食體系與安全”分論壇在大北農(4.600, 0.09, 2.00%)鳳凰國際創新園舉行。此次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和大北農集團聯合承辦。論壇匯集了來自全球的學術專家、企業家、國際組織代表、駐華使節和媒體代表,共同探討全球糧食體系的未來發展方向及其安全保障問題,以期為全球糧食體系的可持續發展和安全貢獻智慧和力量。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朱信凱視頻致辭,大北農集團黨委常務副書記莫宏建致辭。新西蘭坎特伯雷大學前副院長帕維爾·卡斯特卡;美國駐華大使館公使銜農業參贊羅勃特·漢森;泰國駐華大使館公使銜參贊雅典娜·吳;加拿大駐華大使館農業參贊貝邁信;聯合國可持續農業機械化中心副主任森榪柯;農民日報社原黨委書記、社長,中國人民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執行院長唐園結;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研究院院長程國強作主題報告。“大北農獎學金”獲獎學生代表進行成果分享,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學生代表共同學習交流。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黨委書記曾丙健主持論壇開幕式,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適主持主旨演講。
朱信凱表示,全球糧食安全問題不僅事關各國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更是推動世界可持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基礎之一。他指出,中國人民大學將在全球糧食體系與安全的研究合作交流中扮演積極的角色,通過繼續推動農業農村管理與農業科技創新的交叉融合研究,和全球糧食供應鏈的穩定性與公平分配問題相關研究,分享中國在消除貧困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保障糧食安全方面的成功經驗,為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貢獻中國智慧。
主講嘉賓圍繞論壇主題作了精彩的報告。帕維爾·卡斯特卡介紹了科技創新在提升糧食安全和食品保障中的關鍵作用,他提出利用衛星技術、遙感技術和人工智能等手段來提高食品質量檢測和審計的效率,并建議加強國際合作和數據監管,以應對全球糧食安全面臨的挑戰。帕維爾·卡斯特卡認為,要突出技術融合在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重要性,倡導建立一個更安全的全球糧食質量保證體系。
羅勃特·漢森回顧了美國與中國在農業領域長期合作的友好歷史,介紹了美國在促進食品安全、提高農業生產率、減少糧食損失和浪費方面的工作。他認為創新在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方面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建議各國在糧食生產領域需要繼續合作,應對全球糧食安全和可持續性挑戰。
雅典娜·吳介紹了泰國農業的發展現狀,認為泰國農業是該國經濟的基石,通過泰國農業的出口數據,分析了泰國農業生產對全球糧食供給作出的重要貢獻。她表示,泰國將致力于采用現代農業技術提高農產品(6.330, 0.04, 0.64%)質量和可持續農業實踐,通過國際合作和知識分享,增強全球糧食安全和農業創新。
貝邁信介紹了全球糧食系統面臨的多重挑戰,包括氣候變化、人口增長和國際沖突,認為國際社會應當加強合作,以創新和可持續的方式應對這些挑戰,確保全球糧食安全。他特別指出了可持續農業實踐的重要性,并提倡基于科學的自由貿易體系減少浪費,實現可持續發展。
森榪柯強調了農業技術創新對于提高糧食安全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性,他提到了農業機械化在支持小農戶、提升生產效率和質量方面的作用,并建議政策制定者加強國際合作和全民參與,以推動農業轉型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唐園結強調了完善中國糧食安全長期保障機制的重要性,提出需要強化糧食安全的政治和利益保障機制,包括執行黨政同責制度、建立糧食安全職責清單、加強政策扶持,以及推動產業鏈各環節利益相關方的積極性,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可持續發展。
程國強介紹了全球糧食安全形勢的嚴峻性,探討了全球糧食安全問題的成因,包括發展中國家農業發展相對滯后、全球糧食市場結構性失衡和糧價高頻波動等因素。程國強提出了深化全球糧食安全合作的路徑與重點,旨在通過國際合作解決糧食安全問題。
“大北農獎學金”獲獎學生代表、2022級博士生何欣瑋進行成果分享。他首先感謝了大北農集團對學院學生發展的關心和支持。隨后對研究成果《筑牢建設農業強國的基礎:大食物觀下中國的糧食安全》進行了介紹。
原文鏈接:[新浪財經]共商糧食安全大計,共謀可持續發展未來——通州·全球發展論壇“全球糧食體系與安全”分論壇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