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通州·全球發展論壇分論壇三“踐行多邊主義,推動全球金融治理改革”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
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國際委員會主任、聯合國大會主席理事會主席、第56屆聯合國大會主席、韓國前總理韓升洙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余永定作主旨演講,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院長莊毓敏主持。
韓升洙在主題為“多邊主義與推動全球金融改革”的演講中強調了多邊主義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呼吁各國加強合作,共同應對當前的全球經濟挑戰。
韓升洙指出,多邊主義在塑造全球經濟格局中發揮著關鍵的作用,尤其通過像世界貿易組織(WTO)這樣的國際機構,促進了全球貿易合作、提升了生產力,并顯著改善了全球生活水平。他認為,多邊主義為各國提供了合作平臺,使各國不論大小均能在聯系緊密的世界中共同繁榮。
韓升洙也警示當前多邊主義正面臨嚴峻挑戰。他回顧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指出該事件暴露了國際經濟體系的脆弱性,并導致了保護主義和民族主義的抬頭。他特別提到中美貿易戰及新冠疫情引發的經濟動蕩,進一步加劇了多邊體系的壓力。他指出,這些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擾亂了全球供應鏈,推動了經濟碎片化和中美“脫鉤”趨勢的加劇。此類事態發展反映了一種更廣泛的地緣政治分裂趨勢,即經濟決策日益受到政治和安全考慮的推動。隨著世界各國越發重視本國利益,全球供應鏈也隨政治和安全考量重組。他引入“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的概念,即將供應鏈轉移到政治立場一致的國家。他表示,盡管在短期內,這種做法可能降低風險,但因其削弱了多邊主義所依賴的開放、基于規則的貿易原則,長期上該行為將面臨經濟低效和全球經濟碎片化加劇的隱患。
韓升洙強調,現有的多邊機構存在結構性局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等機構是在歐美主導全球經濟的背景下建立的。現有的治理結構沒有隨著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的崛起而發展,顯得有些過時,并讓許多國家因未被充分代表而感到不滿。因此,需要對這些機構進行全面改革,以反映當今的地緣政治現實,重建國際信任。
同時他提到,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的興起對多邊主義產生重大挑戰。他指出,“美國優先”政策削弱了美國在全球機構中傳統的領導角色,使其轉向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這一趨勢在英國脫歐等政治運動中也可以窺見,凸顯了現代全球化背景下政治行動與經濟利益之間日益加劇的分歧。
盡管挑戰重重,韓升洙對全球合作仍持樂觀態度。他呼吁對全球金融架構進行改革,確保新興經濟體得到應有的代表權,并強調國際合作在應對氣候變化、綠色科技發展和全球金融穩定等問題上至關重要。他堅信全球合作,尤其是中美之間的合作,是解決當今世界最緊迫問題的關鍵。
余永定演講的題目為“儲備貨幣積累、金融武器化與國際貨幣體系碎片化”。余永定認為,在后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國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發行國,通過經常項目逆差為其他國家提供國際流動性或國際儲備。換言之,美國通過印刷“借條”為全球提供儲備貨幣,而其他國家對美元資產的需求則使美國得以長期維持經常項目逆差。一旦美國發放的借條過多,海外凈債務對GDP比過高,外國投資者和外國中央銀行對美國償債能力的信心發生動搖,國際收支危機就可能發生。如何改革以美元為本位的國際貨幣體系,降低非國際儲備貨幣發行國積累儲備貨幣即美國“借條”的必要性,是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要點之一。
余永定說,國際貨幣體系碎片化的進程已經開始,未來可能產生基于地緣政治基礎的貨幣集團。中國應當加快落實“雙循環、國內循環為主”的戰略調整,改善國際收支平衡、完善匯率形成機制、落實金融服務業自由化承諾、在對跨境資本進行有效管理的同時有序開放資本項目下人民幣的自由兌換,繼續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國將繼續努力維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其他多邊國際組織的權威、遵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國際清算銀行(BIS)的既定規則,繼續推進不同形式的國家間的金融合作。東亞國家應該排除地緣政治因素的影響,在清邁協議的基礎上,重啟東亞地區的區域金融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