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新型能源體系構建取得積極進展,“雙碳”目標穩妥推進,全球氣候議程曲折向前,能源轉型機遇與挑戰并存。10月19日下午,通州·全球發展論壇分論壇“新能源與全球氣候議程”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凌文,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鄭新業,國際能源署(IEA)前署長田中伸男,南方電網能源發展研究院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勉榮,美國加州能源委員會(CEC)原主席羅伯特·維森米勒等嘉賓帶來精彩演講,就中國能源轉型發展路徑、全球氣候變化大背景下的國際合作等議題帶來獨到見解。整理成文,以饗讀者。
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執行干事法提赫·比羅爾(Fatih Birol)博士說,我們正處于第一個真正的全球性危機之中。多年前亨利·基辛格(Henry Kinsinger)曾經建議我邀請中國和印度加入IEA,因為它們的石油進口量很快會超過當時已加入IEA國家的總和。他的另一層意思是,IEA需要中國和印度的加入,才能成為真正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性組織。
2021年,IEA發布了《全球能源部門2050年凈零排放路線圖》,引發了石油生產國和石油生產企業的“IEA沖擊”。當前的危機比第一次石油危機更復雜,因為要在2050年實現能源脫碳轉型。在雙重危機中,將會有贏家和輸家。
中國將通過成為可再生能源超級大國而成為贏家。IEA認為,中國有望在2030年將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擴大三倍,而其他國家還在努力追趕。
美國通過了《通脹削減法案》;歐盟啟動了“REPowerEU”戰略,還通過增強電網連接,加大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并計劃建設氫氣管道作為能源骨干網,以實現脫碳,擺脫對俄羅斯天然氣和石油的依賴。
日本和韓國缺乏資源,從而非常脆弱。日本現在和未來的天然氣和石油都百分之百依賴進口,但成功創建了液化天然氣市場。如果我們共同開發清潔氫能供應鏈,并發展先進的核電系統,也能成為贏家。
作為連接日本、韓國、俄羅斯、中國和蒙古五個國家的天然氣管道網絡合作框架,東北亞天然氣管道和基礎設施論壇(NAGPF)根據東京大學平田博士的構想于1997年在首爾成立。日本軟件銀行集團CEO孫正義提出過亞洲超級電網的概念,連接日本、韓國、中國和蒙古。這是東北亞成為贏家的一種方式。
2019年,我帶領NAGPF代表團拜訪了蒙古國時任總統哈勒特馬·巴特圖勒嘎。面對未來脫碳挑戰,我提議將NAGPF升級為東北亞清潔能源平臺(NACEP),連接可再生能源電網以及氫氣管道。
核電在脫碳和能源安全中具有重要作用。在阿聯酋舉辦的COP28會議上,包括日本和韓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加入了《三倍核能宣言》,其核心內容包括共同努力推進到2050年將全球核能容量增加兩倍,達到目前容量三倍的目標。日本大量使用核能,并應繼續致力于和平利用。
《人類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說,21世紀人類面臨三個挑戰,第一個是核戰爭,第二個是生態挑戰,第三個是人工智能或算法帶來的技術毀滅。民族主義或民粹主義無法解決這些問題,因為這是一個全球性問題。他呼吁政治領導人要具有全球意識。法國和德國在二戰后停止了相互撕殺,并建立了歐洲煤鋼共同體(ECSC)、歐洲原子能共同體(EURATOM),最終在六十年內建立了歐盟。為什么我們不將這些聯盟作為東北亞和平共同體的起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