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踐行多邊主義,推動全球金融治理改革”論壇舉辦。本次論壇是中國人民大學主辦的通州?全球發展論壇(2024)的分論壇之一,由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與中國財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聯合主辦,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IMI)承辦。與會專家學者共商金融治理改革,助力全球經濟金融穩定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林尚立表示,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高質量發展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當前,經濟與金融領域面臨諸多挑戰,亟需學者及各界人士共同探討,尋求解決方案。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余永定表示,如何改革以美元為本位的國際貨幣體系,降低非國際儲備貨幣發行國積累儲備貨幣的必要性,是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要點之一。國際貨幣體系碎片化的進程已經開始,未來可能產生基于地緣政治基礎的貨幣集團。中國應當繼續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努力維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其他多邊國際組織的權威,推進不同形式的國家間的金融合作。
中國銀行研究院院長陳衛東表示,當前治理體系面臨單邊主義與多邊合作沖突、新興市場與西方國家話語權不匹配、全球治理的公共屬性與西方霸權相矛盾以及美元主導的“制度非中性”問題,因此推動全球金融治理體系改革至關重要。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聯席理事長曹彤指出,數字化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重要機遇,人民幣應抓住這一機遇,以數字化為動力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復旦大學國際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楊長江表示,全球治理面臨顯著的“治理赤字”問題。中國應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改革,推進共建“一帶一路”、人民幣國際化和低碳轉型,維護發展中國家權益。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錢宗鑫認為,高水平金融開放能促進經濟發展,然而金融開放在金融市場一體化、改善資源配置效率的同時,也增加了跨境風險傳播的渠道。為完善全球金融治理,需及時掌握金融風險跨境傳播的時機和程度,確保供應鏈和金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