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由中國人民大學主辦的“通州·全球發展論壇”在北京通州召開。本次論壇發布了題為《人類2050:人與社會全面發展》的主題報告。
報告提及,在2015年時,聯合國提出了包括無貧窮、零饑餓、良好健康與福祉、優質教育、性別平等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和169個具體目標(SDGs),為2015年到2030年的世界發展制定了行動計劃和發展方向。
但是,到2024年,距離2030年僅有6年時,因為經濟增速下行、大國競爭、氣候變化、地區沖突、技術競爭惡化等原因,極大地增加了實現上述發展目標的難度。2024年9月,聯合國發布的《2024可持續發展報告》也指出,自2020年以來,上述發展目標停滯不前。
報告認為,自2015年以來,中國高度重視可持續發展目標,將推動中國式現代化與促進可持續發展有機結合,積極履行可持續發展承諾。中國推動全球惠及人口最多的現代化進程,為世界提供規?;l展的借鑒。中國推動全球防止貧富分化的現代化發展進程,為世界提供均衡化發展的借鑒。中國推動全球物質精神雙富足的現代化發展進程,也為世界提供穩定式發展的借鑒。中國推動全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發展進程,為世界提供和諧式發展的借鑒。以及,中國推動全球合作共贏非戰的現代化發展道路,為世界提供和平式發展的借鑒。
報告認為,通過對中國發展經驗的分析,能夠為下一步推動全球發展重新錨定方向與路徑。中國已設定了2050年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目標,這對全球發展而言同樣是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年份。
基于此,報告提出,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2030年發展目標之后,為全球發展確定2050年新目標。
報告認為,人與社會全面發展的2050年新目標,不僅要保障人在發展中的各類權利,還需要保障社會、國家在全球體系中的基本需求,既需要有人作為個體的普遍成長,還需要人作為集體的協調共存;既需要社會與國家在物質與技術層面的實力提升,也需要社會與國家在制度理念上的平等安排。
因此,報告在設置2050年目標時,基于“人”和“社會”兩大維度,以“個人”和“集體”為縱坐標,以“技術和“制度”為橫坐標,構建了2050全面發展目標四象限圖,提出了2050年發展四大方向:即集體+制度導向的世界經濟重塑,集體+技術導向的全球基建互聯,個人+技術導向的數字技術發展,以及個人+制度導向的清潔能源發展。報告認為,四大方向能更清晰、精準的統一標準,為人與社會全面發展的科學演進提供前瞻性指引。
在世界經濟體系重塑目標方面,報告倡議新型經濟全球化,具體方向包括: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經濟中的地位逐步提高;更多的國際和地區經濟組織更具獨立性;代表發展中國家的新型國際組織和機構更具全球影響力;全球范圍內的經濟脅迫行為大幅減少。
最后,報告認為,要實現2050年發展目標,需要避免四大紅線,具體包括:堅決防止大規模世界戰爭;防范全球性經濟危機;警惕技術發展失控危機;避免人為性極端氣候災難。